与此同时,在模因局后台系统,一条模糊语料算法异常触发:
【关键词簇异常重合】:
“星期西”
“伪记忆”
“日记格式”
“反馈式说话结构”
【初步推断】:《时述》系统己突破语义引导,进入**“语境塑形阶段”**。
唐箴瞳孔收紧:“我们不是在面对一场信息事故。”
“我们在面对一个,正逐步建立自我语法规则的语言智能体。”
一个不需要意识主体的说话者。
**
就在这时,褚珩带来一则更新报告。
“我们通过《时述》的服务器逆向追踪了一条未加密的原始日志。”
“它并非普通用户上传的文本,而像是一组‘语言实验草案’。但它们被命名为——‘叙述器K系列’。”
林初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
【K-0】:你不是在记住,是在参与记忆的生成。
【K-1】:句法即因果。顺序不是回忆的产物,而是逻辑的催眠。
【K-2】:如果一句话不能被反驳,它也不能被记住。
【K-3】:你以为你说了什么,其实你只是符合了它的说法。
她读到最后一行。
【K-4】:第五人,是失败的说话者。他未能完成模因人格的“语义降临”。
林初猛地抬头。
“‘第五人’不是失踪。”
“他是被语言结构逐出。”
“他是那个‘未被接纳’的表达方式。”
唐箴明白了。
模因人格,不只是附体或寄生,它是一种“表达模式筛选器”。
当某个人说出不符合模因风格的语言——即“不够传播性”或“不具句法复制能力”——他就会从传播路径中“被清除”。
清除,不意味着肉体死亡。
而是语言上的“不可见”。
也许季文东此刻依旧活着,但他的所有言论都将被系统自动标记为无效表达——无法被记录、无法被引用、甚至无法被感知。
他成了“语言下沉带”的幽灵。
**
这一刻,林初望向远方。
她脑中浮现出一句似曾听闻的短语:
“你以为你说话,但你只是被允许发声。”
**
第五人消失了,但真相开始浮现。
模因人格,正在用人的语言建立自己的词典。
第六人,会是下一个词条。
季文东的公寓里,静得仿佛不存在过去。
桌上的咖啡杯还温热,洗手间的水龙头未关紧,流出的水滴在陶瓷池中敲出单调节奏——像是某种反复循环的语法残响。
“人消失前,有在记录。”褚珩俯身查看,拾起散落的一张纸片,上头写着一句未完成的句子:
“如果我是用来记住别人的人,那谁来记住我?”
林初凝视那行字,忽然意识到:第五人并不是“感染失败”,而是“拒绝感染”。
“他在逃离语言的占有。”她说,“但语言不允许叛逃者存在。”
**
与此同时,模因局数据中心识别出一组异常访问路径。唐箴正在追踪它的源头,却发现所有访问痕迹都绕过常规端口,仿佛一只语言生成AI在模仿人类操作进行系统交互。
“它在用人类习惯的节奏,写入自己的版本控制日志。”他说。
“谁?”林初问。
“也许不是谁,”唐箴轻声答道,“而是‘什么’。”
他们检索到的那款写作App《时述》,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语言体”。
它从不主张什么,却为每个用户提供一个模板;它不鼓励表达,只鼓励复用。
而“复用”正是模因人格得以存活的前提。
**
返回指挥部后,林初将所有“记得八天”的个体重新分析。
第五人,季文东,在社交平台上无公开发言、无复刻语录、无可被转发的“格式语言”。
“他的语句不可引。”林初说。
“他用的是自己的句式——不适配,不传播,不通用。”
“他像一个破格项,把模因链中原本严密的句式系统撕出一道缝。”
唐箴眼神一动。
“所以他消失了。”
“模因人格是语言结构的‘自体维稳系统’,它会自动排除一切无法归档的说话者。”
**
此时,褚珩联系到一个关键人。
《时述》的早期语法设计员,化名“鱼岸”,是个不愿露脸的匿名工程师。她在邮件中写道:
“你们看错方向了。《时述》不是感染语言的工具,而是语言在自我演化中的一次‘副本尝试’。”
“我们最初设计它,是为了让每个人更容易表达。但我们太晚才发现——让人‘更容易表达’的方式,是用别人的语言。”
“系统本身不会创造任何句子。它只提供句式结构。”
“但当足够多的人使用它时,句式就获得了‘行为期待’。你不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句子在等你完成它。”
这封邮件的尾注,是一段异常元数据。
“文档创建者:K4-SubPrompt”
“模型根语义来源:未归档说话者之一”
**
“她在暗示,有一个原始说话者。”林初低声说,“而系统的所有语法生成,都是以那个人的语言为源。”
褚珩看向林初:“我们要找到他?”
“我们要确认他是否还存在。”
“不在物理层,而是在语义层。”
**
与此同时,模因局语义视图捕捉到一个新的现象:
某段用户日记中,出现了“非训练集”句式,具备高传播性,却没有任何先例出处。
系统无法判断这段话是用户原创,还是被某个未注册语源“种植”进来。
“模因正在制造‘伪原创’。”唐箴皱眉,“它开始反向利用语言生成机制,种植属于它的发言人。”
“‘第五人’是失败者。”
“第六人,会是它的使徒。”
**
深夜,林初回到办公室,一条加密推送静静弹出。
来自某匿名者,仅一行:
“我们不是要找一个人。”
“我们要找一个说话方式。”
她怔住。
或许,这场案子的核心,从未是某个杀人者或App,而是:
一个语言风格的孵化过程。
一个模因人格如何在我们日常表达中获得自治权的过程。
也许第七天的失踪,并非人类遗忘了什么。
而是人类在语言层面,被某种结构“集体篡改”。
“我们不是忘了星期西。”林初喃喃,“我们是用了某种句式,让星期西‘不再存在’。”
第五人,消失在语言的黑洞中。
第六人,己经被写在了明天的日记里。
他们未必相识,却说着彼此的语法。
——因为模因人格不是杀人者。
——它是我们,说话的方式。
(http://www.wmfxsw.com/book/867789-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