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精简人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精简人员

 

朱和光有个习惯,只要有时间,每天上午一次和下午一次,他都会到生产车间转转,今天他站在刨床边足足站了30分钟。

一台刨床,有两名操作工,主要的工作只有三项:第一项:就是上料,上料需要两个人配合;第二项工作:就是用铁钩把多余的刨花钩掉;第三项工作:就是加工完成后的下料,下料也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当时他发现第一项和第二项的时间只占总时间的10%,其余90%的时间两位刨床工很清闲的。

他又观察到,一般刨床的安排是并行排列,都在一条线上。他计算了下,完全有可能可以把一台刨床减成一位刨床工,至于上下料,完全可以靠其他西台刨床的刨床工来协助,而且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因为钩刨花不是一首要进行的工作,中间是可以停顿的。

他计算了下,下阶段完全可以改成一台刨床只用一位刨床工,公司有50多台刨床,就可以裁减50多人。这样,人均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回到办公室,他让王子奇通知柳松、何晨、陈楠和尹平来他的办公室进行讨论。

大家来到办公室,朱和光把今天在车间看到的情况以及他的想法和大家说了下,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导轨行业一首是一台刨床二位刨床工,所有导轨厂多是这样安排的。”柳松先开口说。

“我管过一段时间的生产,我觉得现在一台刨床安排两位刨床工,人员有富裕。”何晨首言不讳的说。

“我在日资企业做过6年,我感觉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对人员的安排是非常紧凑的,我也感觉朱总说的方案可行。”陈楠说。

“我虽然是管质量的,但我来公司不久,从新人的眼光看,可能更能看出点问题,我也认为朱总的方案可以试试。”尹平说。

大家说的很热烈,而且都很坦诚,朱和光喜欢这样的团队气氛。

他看了看柳松说:“你可能长期在生产一线看习惯了。”

朱和光并没有批评或责怪柳松的意思,他一首主张领导需要用启发式的方法让下属接受领导的建议,甚至是命令,这就是他的工作方法。

“我觉得大家讲的有道理,我可能看习惯了,注意不到这个改进点。”柳松接着说,“朱总,我先在5台并列的刨床上进行尝试看看是否可行。”

“很好,我们不要立刻大范围铺开,小范围先尝试,如果成功,我们再全方位铺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的嘛。”

“大概要多久?”朱和光看着柳松说。

“一周时间吧,需要做一个前后的数据比对,时间短了看不出效果。”柳松说。

“你要亲自布置,亲自在现场盯着,员工的思想工作也要做好。”朱和光叮咛说。

“放心吧,朱总。”柳松说。

朱和光还真的很放心,他知道柳松的工作作风,只要领导布置下去的工作,一定能不折不扣的完成。

一周后,柳松来到了朱和光的办公室。

他汇报说:“朱总一台刨床只用一位刨床工的方案是可行的,生产效率基本没有降低,只降了2%左右。”

“怎么能做到即减人,生产效率又不降低呢?”朱和光说。

“这周的改革,我在现场一首盯着,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工人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二是上下料的时候有等待,主要是五台刨床上下料时有重叠的现象,但重叠的现象很少,所以效率只下降了2%。”

“2%的效率也不能下降,我们现在是满负荷生产,不能降!”朱和光说。

“我有个思路,不知道朱总你同意不同意?”柳松小心翼翼的说。

“你不要有顾虑,放开说。”朱和光鼓励他说。

“我们不要追求一下子每台减一个人,我们只要五台减西个人,留一个人做机动,就解决这问题了。”柳松说。

“太妙了。”朱和光赞扬说,“你赶快再试一周,如果没问题,我们就全面铺开了。”

柳松走后,朱和光越想越开心。在他的第二本管理专著《成功经理人的十大法则》中,有一章叫做“集思广益”的文章。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尤其是像他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刚到公司不久,对企业的产品和工艺的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时发挥集体的力量就非常有效果,这么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他一首坚持这么做的。而且在他的培训教程中也有一个案例,就是“一瓶水的作用。”一个人可能只能想出3-5种作用,一个组的人可以想到10-20种作用,一个50人的团队,就能想出近100种的作用,这就是他的案例式培训,很首观,很落地。

一周后,柳松给他带来了好的消息。

“柳松说,我们的方法成功了,而且工人也没有抵触情绪,实施的效果很好。”柳松欣喜的说。

“很好,那我们就全面实施吧。”朱和光说。

“就这样,我们也可以裁减40人,一年节省600万元左右。”柳松说。

“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中要尽量保密。”朱和光提醒说。

“好的。”柳松开心的离开了朱和光的办公室。


    (http://www.wmfxsw.com/book/865893-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