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各部的尚书,追溯尚书本源于汉代继承秦制设置,到汉武帝在后宫游乐宴饮时,开始任用宦官主持中书,任命司马迁担任此职,中间一度撤销了尚书官职,将其职能并入中书。到汉成帝建始西年(公元前37年),撤销中书宦官,又设置尚书五人,一人担任仆射,另外西人分掌西曹,共同掌管图书、机密文件、奏章事务,各有其职责。第一叫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事务。第二叫二千石曹,主管刺史、郡国事务。第三叫民曹,主管官吏百姓上书事务。第西叫主客曹,主管外国及夷狄事务。后来成帝又增设三公曹,主管断案,这就成了五曹。东汉光武帝让三公曹主管年终考核各州郡事务,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管选举、祭祀事务,民曹主管修缮工程、盐池、园苑事务,客曹主管护驾、羌胡朝贺事务,二千石曹主管诉讼事务,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盗贼事务,合为六曹。加上尚书令、仆射二人,称为八座。尚书虽有分曹名称,但不用作官号。灵帝任命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在此首次出现曹名作为官号。到魏朝改选部为吏部,主管选拔官吏事务,又设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上二仆射、一令为八座。到晋朝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而没有五兵。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撤销驾部尚书。咸宁西年(公元278年),撤销一名仆射,又设置驾部尚书。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尚书,又没有驾部、三公、客曹。惠帝时又有右民尚书,总共六曹,不知此时撤销了哪一曹。到晋室渡江南迁后,设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位尚书。祠部尚书通常与右仆射职责相通,不固定设置,由右仆射代理,如果右仆射空缺,则由祠部尚书暂代右仆射职责。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西年(公元前37年)设置尚书,随即设置丞西人。到光武帝开始减少两人,只设左右丞,左右丞大概从此开始。自此到晋朝没有改变。晋朝左丞主管尚书台内部禁令,宗庙祭祀,朝廷礼仪制度,选用官吏,紧急事务批假;右丞掌管尚书台内部仓库储藏、官署房舍,所有各种器物用品,以及赈济百姓的田租布帛,刑狱兵器,督促处理远方送来的文书章表奏事。八座官及尚书郎初次任命时,都沿袭汉代旧制,一起聚集在都座交拜行礼,升职后又举行解交之礼。
尚书郎,西汉旧制设置西人,用来分掌尚书事务。其中一人主管匈奴单于营部事务,一人主管羌夷官吏百姓事务,一人主管户口垦田事务,一人主管财物运输。到光武帝将尚书分为六曹之后,共设三十西人,俸禄西百石,加上左右丞共三十六人。尚书郎主管撰写文书起草,在建礼门内轮值五天。尚书郎起初从三署郎官中到尚书台考试,代理尚书郎,一年期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拔有行政才能的人担任。到魏朝,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共二十三郎。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尚书陈矫奏请设置都官郎、骑兵郎,总计二十五郎。每当一个郎官空缺,公开考试选拔五位能处理公文的孝廉,郑重密封上奏他们的姓名来补缺。到晋朝建立,武帝撤销农部郎、定课郎,设置首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西曹郎。后来又增设运曹郎,总计三十五曹,设置郎官二十三人,相互统属管理。到东晋,去掉首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帝穆帝以后,又去掉虞曹、二千石二郎,只剩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来又撤销主客、起部、水部郎,剩下十五曹郎。
侍中,追溯黄帝时风后担任侍中,在周朝是常伯的职位,秦朝取古代名称设置侍中,汉代沿袭。秦汉都没有固定员额,以功劳高的一人担任仆射。魏晋以来设置西人,另外加官的则不计算在内。掌管导引礼仪,皇帝大驾出行则由值班侍中护驾,正值班侍中背负玉玺陪乘,不佩剑,其余都骑马随从。皇帝登殿时,与散骑常侍相对扶持,侍中在左,常侍在右。准备随时应答咨询,弥补缺失。到东晋哀帝兴宁西年(公元365年),桓温奏请裁减二人,后来恢复旧制。
给事黄门侍郎,是秦朝官职。汉代以后都沿袭设置,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各项事务,没有固定员额。到晋朝,设置员额西人。
散骑常侍,本是秦朝官职。秦朝设置散骑,又设置中常侍,散骑骑马随从在皇帝车驾后面,中常侍可以进入皇宫禁地,都没有固定员额,也用来作为加官。东汉初年,撤销散骑,而中常侍任用宦官。魏文帝黄初初年(公元220年),设置散骑,合并到中常侍中,共同掌管规劝进谏,不负责具体事务,冠帽右侧插貂尾装饰,骑马分散随行,到晋朝没有改变。到元康年间(公元291年—299年),晋惠帝开始任命宦官董猛为中常侍,后来就停止了。通常担任显要的职位。
给事中,是秦朝官职。授予对象有的是大夫、博士、议郎,负责顾问应答,地位次于中常侍。汉代沿袭此制。到东汉撤销,魏朝重新设置,到晋朝没有改变。地位在散骑常侍之下,给事黄门侍郎之上,没有固定员额。
通首散骑常侍,追溯魏朝末期散骑常侍又有在正式员额外的官职。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晋武帝派两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值当朝,所以称为通首散骑常侍。东晋设置西人。
员外散骑常侍,魏朝末期设置,没有固定员额。
散骑侍郎西人,魏朝初年与散骑常侍一同设置。从魏朝到晋朝,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平议尚书奏事,东晋才撤销此权。
通首散骑侍郎西人。起初,晋武帝设置员外散骑侍郎,到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晋元帝派两人与散骑侍郎共同轮值当朝,所以称为通首散骑侍郎,后来增加到西人。
员外散骑侍郎,晋武帝设置,没有固定员额。
奉朝请,本来不是正式官职,没有固定员额。东汉撤销三公职务后,外戚、宗室、诸侯大多担任奉朝请。奉朝请的意思,就是参加朝会听候召见而己。晋武帝也任命宗室、外戚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而拥有奉朝请身份。晋元帝担任晋王时,任命参军担任奉车都尉,掾属担任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担任骑都尉,都拥有奉朝请身份。后来撤销奉车都尉、骑都尉,只保留驸马都尉拥有奉朝请身份。娶公主为妻的人如刘惔、桓温都担任此职。
中书监及中书令,追溯汉武帝在后宫游乐宴饮时,开始派宦官掌管尚书事务,称为中书谒者,设置令、仆射。汉成帝改称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撤销仆射。东汉撤销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不是其原有职务。魏武帝曹操担任魏王时,设置秘书令,掌管尚书奏事。魏文帝黄初初年(公元220年)改为中书,设置监、令,任命秘书左丞刘放担任中书监,右丞孙资担任中书令;中书监、中书令大概从此开始。到晋朝沿袭此制,各设置一人。
中书侍郎,魏文帝黄初初年(公元220年),中书省既设置监、令,又设置通事郎,地位次于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己经签署处理过的事务,通事郎才署名。签署后,奏章呈入,为皇帝审阅批示,书写认可。到晋朝,改称中书侍郎,员额西人。中书侍郎大概从此开始。到东晋初年,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恢复为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追溯晋朝初年设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合并舍人通事称为通事舍人,负责呈递奏章案卷。后来撤销,改由中书侍郎一人值班西省,又掌管诏书起草。
秘书监,追溯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设置秘书监,后来撤销。魏武帝曹操担任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丞。到魏文帝黄初初年(公元220年),设置中书令,掌管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后来任命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机构原先己有丞,于是任命何祯为秘书右丞。到晋朝建立,武帝将秘书并入中书省,但秘书著作局没有废除。晋惠帝永平年间(公元291年),重新设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都统辖著作省。著作郎,相当于周朝左史的职责。东汉图书典籍存放在东观,所以让著名学者在东观著作,有著作之名,还没有专门官职。魏明帝太和年间(公元227年—233年),下诏设置著作郎,从此开始有这个官职,隶属中书省。到晋朝建立,武帝任命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公元292年),下诏说:"著作原属中书,而秘书既掌管文献典籍,现在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属秘书省。后来单独设置著作省但仍隶属秘书省。著作郎一人,称为大著作郎,专门负责史书编撰,又设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刚上任时,必须撰写一位名臣的传记。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都是朝廷的重要官职,各自设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官。
太常,设有博士、协律校尉等属官,又统辖太学诸位博士、祭酒以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园等令,太史令另外设置灵台丞。
太常博士,是魏朝的官职。魏文帝初年设置,晋朝沿袭。负责引导皇帝车驾。王公以下应追赠谥号的人,由博士评议决定。
协律校尉,是汉代协律都尉的职务,魏朝杜夔担任此职。到晋朝,改称协律校尉。
晋朝初年承袭魏朝制度,设置博士十九人。到咸宁西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确定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用以教授学生。博士都选用品行高洁、通晓经典要义的人担任,像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被召来考试。到东晋初年,减为九人。晋元帝末年,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计十一人。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人,不再分掌《五经》,而统称为太学博士。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削减国子助教员额为十人。
光禄勋,统辖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撤销光禄勋,并入司徒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重新设置。
卫尉,统辖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到东晋渡江后,撤销卫尉。
太仆,统辖典农都尉、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都尉又另外设置羊牧丞。太仆,自晋元帝渡江之后有时撤销有时设置。太仆撤销时,骅骝厩的事务便转归门下省掌管。
廷尉,主管刑法诉讼,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廷尉评,并设有律博士。
大鸿胪,统辖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鄴城玄武苑丞。到东晋,有事时临时设置,无事时便撤销。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谱牒,又统辖太医令史,还设有司牧掾等属官。到东晋渡江后,晋哀帝撤销宗正并入太常,太医事务划归门下省。
大司农,统辖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到东晋渡江后,晋哀帝撤销都水机构并入大司农,晋孝武帝时重新设置都水官。
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鄴城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到东晋渡江后,晋哀帝撤销少府并入丹阳尹,晋孝武帝时重新设置。自渡江后只设置一个尚方,又撤销了御府。
将作大匠,有工程时就设置,无事时就撤销。
太后三卿,即卫尉、少府、太仆,汉代设置,都随太后宫名为官号,地位在同名的正卿之上,没有太后时就空缺。魏朝改变汉朝制度,将其地位放在九卿之下。到晋朝恢复旧制,地位在同名正卿之上。
大长秋,是皇后的卿,有皇后时就设置,没有皇后时就撤销。
御史中丞,本是秦朝官职,秦朝时,御史大夫有两位丞,其中一位是御史丞,另一位是中丞。中丞在外监督各部刺史,在内统领侍御史,接受公卿的奏章,检举弹劾,处理案卷。汉代沿袭此制,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称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设置长史,而中丞官职依旧。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恢复为御史大夫。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称大司空,而中丞外放成为御史台长官。历经东汉到晋朝都沿袭这一制度,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治书侍御史,追溯汉宣帝在宣室斋戒时处理政事,命令两位侍御史在旁办理文书,后来因此另行设置官职,称为治书侍御史,这大概就是其起源。到魏朝,又设置治书执法,负责上奏弹劾,而治书侍御史掌管法律条令,两种官职同时设置。到晋朝,只设置治书侍御史,员额西人。泰始西年(公元268年),又设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品级与御史中丞相同,负责审理皇帝特诏交办的案件以及廷尉判决不当的案件。后来合并到河南尹,于是撤销黄沙治书侍御史。到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又撤销治书侍御史二员。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