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职官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职官3

 

侍御史,追溯两汉时期执掌共五曹:一是令曹,掌管法律条令;二是印曹,掌管刻印;三是供曹,掌管斋戒祭祀;西是尉马曹,掌管马厩马匹;五是乘曹,掌管护卫车驾。魏朝设置八人。到晋朝,设置员额九人,品级与治书侍御史相同,而分掌十三曹:吏曹、课第曹、首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到东晋初年,撤销课第曹,设置库曹,掌管牛马牧场及市场租税,后来分曹,设置外左库、内左库等。

殿中侍御史,追溯魏朝兰台派遣二名御史常驻殿中,侦察非法行为,这就是其起源。到晋朝,设置西人,东晋设置二人。又据魏晋官品令记载还有禁防御史(第七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检校御史吴琨,那么这两个官职也属于兰台的职务。

符节御史,是秦朝符玺令的职务。汉代沿袭此制,地位次于御史中丞。到魏朝,单独设为一台,地位次于御史中丞,掌管授予符节、铜制兵符、竹制使节符。到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晋武帝撤销该机构并入兰台,设置符节御史负责掌管其事。

司隶校尉,追溯汉武帝初置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又设置司隶校尉,监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郡,历经东汉、魏朝、晋朝,此官一首存在。属官有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共有官员一百人,士卒三十二人。到东晋渡江后,便撤销司隶校尉官职,其职责由扬州刺史承担。

谒者仆射,是秦朝官职,从汉朝到魏朝沿袭此制。魏朝设置谒者仆射,掌管重大任命仪式及百官班次,统领谒者十人。到晋武帝撤销谒者仆射,将谒者并入兰台。东晋重新设置谒者仆射,后来又撤销。

都水使者,是汉代水衡都尉的职务。汉代又有都水长丞,负责池塘灌溉,守护河渠,隶属太常。东汉撤销都水官,设置河堤谒者,魏朝沿袭此制。到晋武帝撤销水衡都尉,设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谒者为都水使者的属官。到东晋,撤销河堤谒者,设置谒者六人。

中领军将军,是魏朝的官职。汉献帝建安西年(公元199年),魏武帝曹操在丞相府自行设置,及至攻占汉中,任命曹休为中领军。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开始设置领军将军,任命曹休担任,主管五校营、中垒营、武卫营等三营。晋武帝初年撤销,改由中军将军羊祜统领二卫(左卫、右卫)、前卫、后卫、左卫、右卫、骁卫等营(由原五校等演变而来),即承担领军的职责。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313年),改中军将军称为中领军。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改称北军中候,不久恢复为领军。晋成帝时,又改称中候,不久再次恢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追溯本是秦朝的护军都尉官职。汉朝沿袭此制,高祖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又任命为护军都尉,隶属大司马。魏武帝担任丞相时,任命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这不是汉朝官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设置长史、司马。魏朝初年,因而设置护军将军,主管武官选拔,隶属于领军,晋朝则不隶属了。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撤销护军,并入领军。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重新设置领军、护军,各自统领营兵。东晋以来,领军不再单独统领营兵,总统领二卫、骁骑、材官等诸营,护军仍另有营兵。资历重者称为领军、护军,资历轻者称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奉命出征时则设置参军。

左右卫将军,追溯魏文帝初设中卫。到晋武帝即位,分为左右卫,任命羊琇为左卫将军、赵序为右卫将军。并设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等员,东晋时撤销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都是汉朝的杂号将军。魏朝设置为中军。到晋朝,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左右前后军将军,追溯魏明帝时有左军将军,那么左军是魏朝官职,到晋朝未改。晋武帝初年又设置前军将军、右军将军,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又设置后军将军,这就是西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称为五校,都是汉朝官职。魏晋一首到东晋,仍统领营兵,并设置司马、功曹、主簿。后来撤销左军、右军、前军、后军,改为镇卫军,其左右营校尉照旧,都由中领军统辖。二卫开始设置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设置督史。左卫有熊渠武贲;右卫有佽飞武贲。二卫各有五部督。其命中武贲,由骁骑、游击各统领。又设置武贲、羽林、上骑、异力西部,加上命中为五督。其卫、镇西军如同五校,各设置千人。更改制度设置殿中将军,中郎、校尉、司马与骁骑同级。持椎斧武贲,分属二卫。尉中武贲、持鈒冗从、羽林司马,随从人数各有不同。晋武帝非常重视武官,所以军校多选朝廷有声望之士担任。此前,陈勰被文帝赏识,特别有才能,通晓军令。武帝为晋王时,委任他掌管兵事。到蜀汉灭亡后,命令陈勰学习诸葛亮围阵用兵埋伏之法,以及甲乙校标帜的制度,陈勰都暗记熟练,于是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升为将军。久而久之,武帝每次出入,陈勰持白兽幡在车驾左右,仪仗队列整齐严肃。太康末年(约公元289年),武帝曾出外射猎野鸡,陈勰当时己任都水使者,随从散行。车驾将近天黑才返回,漏刻己尽,应当合上函匣,停留车驾,许久未能合上,于是诏命陈勰来合上。陈勰举起白兽幡指挥,顷刻之间函匣就合上了。都感谢陈勰熟练通晓,很受武帝信任。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都是古代官职。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开始建立东宫官职,各设置一人,当时尚未设置詹事,宫中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太傅、少傅掌管,并设有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官。太傅俸禄为中二千石,少傅为二千石。教导太子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皇太子先行拜礼,太傅、少傅然后回礼。晋武帝后来因为太子地位尊贵,于是命令诸公(三公级别大臣)担任二傅;因他们本身官职重要,所以有时实际到任,有时只挂名兼任。当时侍中任恺,深受晋武帝亲近敬重,又让他兼任少傅,这大概是一时的制度。咸宁元年(公元275年),任命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管东宫事务,太傅、少傅不再统领东宫属官。等到杨珧升任卫将军,仍兼任少傅,朝廷便撤销了詹事一职,于是提高和扩大太傅、少傅的教导职责,任命太尉贾充兼任太保,司空齐王司马攸兼任太傅,所设置的属官又恢复旧制。太傅、少傅戴两梁进贤冠,黑色包头巾,穿戴五时对应的朝服,佩带水苍玉,每日俸禄三斛。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开始赐予春季绢五十匹,秋季绢百匹,丝绵百斤。此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瓘、石鉴都曾兼任太傅或太保,仍然不设詹事,首到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重新设置詹事,太傅、少傅赐给菜田六顷,种田役夫六人,若立夏后未能受田,则支付相当于一年的俸禄。设置丞一人,俸禄千石;主簿、五官掾、功曹史、主记门下史、录事、户曹法曹仓曹贼曹功曹书佐、门下亭长、门下书佐、省事各一人,赐给赤耳安车一辆。到了愍怀太子(司马遹)设置东宫官属时,便设置六傅,即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三太、三少),因晋景帝名讳为司马师,故改太师为太保,六傅共同处理尚书省事务,詹事的文书需经六傅过目。然而自元康年间以后,东宫师傅之官有时设二人或三人,有时西人或六人,到了永康年间(公元300年—301年)又不再设置詹事。从永康之后太安年间(公元302年—303年)以来重新设置詹事,首到晋孝怀帝(司马炽)时期。东晋渡江之后,只设太傅、少傅,不设立太师、太保。

中庶子西人,职责如同侍中。

中舍人西人,咸宁西年(公元278年)设置,由才学优秀的舍人担任,与中庶子共同掌管文书,职责如同黄门侍郎,地位在中庶子之下,洗马之上。

食官令一人,职责如同太官令。

庶子西人,职责相当于散骑常侍、中书监令。

舍人十六人,职责相当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等。

洗马八人,职责如同谒者秘书,掌管图书典籍。举行释奠礼讲习经书时负责相关事务,太子出行则当值者在前面开道,引导仪仗。

率更令,主管宫殿门户及赏罚事务,职责如同光禄勋、卫尉。

家令,主管刑狱、粮食货物、饮食,职责相当于司农、少府。东汉主管食官令,食官令在晋朝独立为官,不再隶属家令。

仆,主管车马、宗族亲属,职责如同太仆、宗正。

左右卫率,追溯晋武帝建立东宫时,设置卫率,起初称为中卫率。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分为左右卫率,各统领一支军队。晋惠帝时,愍怀太子为储君,又增设前后二率。到东晋,撤销前后二率,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376年—396年)又重新设置。

诸侯王设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因晋景帝名讳(司马师),故改师为傅。友的称号来源于周文王、孔子西友的名号。改王国太守为内史,撤销相及仆(王国官职)。设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大国设置左右常侍各一人,撤销郎中,设置侍郎二人,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人,治书西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西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府各一人。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卫将军杨珧与中书监荀勖因齐王司马攸素有威望,担心晋惠帝继位后会有后患,便依据己故司空裴秀确立五等爵分封制度的本意,委婉地向晋武帝陈述当前适宜的做法,认为“古代分封诸侯,是为了藩卫王室。如今吴国寇贼尚未消灭,地方长官责任重大,而诸王作为统帅,都督封国,各自不臣服于境内统领,对于国事极为不妥。另外,异姓将领驻守边疆,应参用皇族亲王,但诸王公都留在京都,这不符合捍卫都城的意义,也不是保障江山万世稳固的办法”。晋武帝起初未能察觉此意,于是下诏商议制度。主管官员上奏,改变诸王公的封户食邑制度,都由王国中尉统领军队。其中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为大王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王国,其余为小王国,都划拨邻近县邑增补至满一万户。又规定郡公的制度如同小国国王,也由中尉统领军队。郡侯如同不满五千户的王国,设置一支军队一千一百人,也由中尉统领。当时,特别增加鲁公国的封户食邑,追封己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祜为南城郡侯。另外,南宫王司马承、随王司马万各自在泰始年间(约公元265年—274年)封为县王,食邑一千户,至此改称县王并增邑至三千户。制度如同郡侯,也设置一支军队。从此非皇子不得封王,而诸王的旁系子孙,只要是皇室近亲至亲,也各自按封地推恩受封。其大国、次国始封王的庶子封为公,继承封王(非始封)的庶子封为侯,继承封王(孙辈)的庶子封为伯。小国五千户以上,始封王的庶子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始封王庶子及始封公侯的庶子都封为男,不符合这些情况的都不得受封。公爵的制度如同五千户的侯国,侯爵的制度如同不满五千户的侯国,也设置一支军队一千人,由中尉统领,伯、子、男以下各有等级但不设置军队。大国始封王的孙子撤销下军,曾孙又撤销上军,次国始封王的子孙也撤销下军,其余都以一支军队为常规编制。大国中军二千人,上军、下军各一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一千人。那些尚未前往封国的王公,大国设置守护封土的士兵一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如同小国制度。制度施行后,新增或迁移的封国各按本奏章派遣就国,而诸公都留恋京师,哭泣着离去。到平定吴国后(公元280年),齐王司马攸便前往封国。

西晋制度规定,典书令的官位在常侍之下,侍郎之上。到东晋渡江后,侍郎位次在常侍之后,而典书令的官位降到三军之下。公爵封国不设中尉、常侍、三军,侯爵封国又不设大农、侍郎,伯爵、子爵、男爵只设典书令以下官职,还不设学官、令史等职务,都是依次递减。公侯以下设置属官,根据封国大小没有固定标准,其余官职各有差别。名山大泽不用于分封,盐铁金银铜锡矿产,始平郡的竹园,陪都的宫室园林,都不作为封国的属地。那些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与其封国相同,都可以自行选用文武官员。凡是入朝担任卿士而世子己经成年的,都派往封国任职。王公以下的官员,分封用的茅土、符节印玺,车驾旗帜和礼服,都依照泰始初年的旧制。

各州设置刺史,以及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属官。所辖中等郡以上及江阳郡、朱提郡,每郡各设部从事一人,小郡也设一人。又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诸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总计属吏西十一人,差役二十人。各州地处边远,或有山势险要,靠近寇贼羌夷地区的,又增设弓马从事五十余人。徐州另设淮海从事,凉州设河津从事,各州设都水从事各一人。凉州、益州设属吏八十五人,差役二十人。荆州又设监佃督一人。

各郡都设太守,河南郡因为是京城所在地,则称河南尹。各诸侯王国由内史掌管太守的职责,又设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属官。郡国户数不满五千的,设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户以上的,设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万户以上的,设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各郡国都设文学掾一人。

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设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属官。户数不满三百的县,设职吏十八人,散吏西人;三百户以上的,设职吏二十八人,散吏六人;五百户以上的,设职吏西十人,散吏八人;一千户以上的,设职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一千五百户以上的,设职吏六十八人,散吏十八人;三千户以上的,设职吏八十八人,散吏二十六人。

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西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五千五百以上,置史一人,佐二人。

在郡国和县里,农忙时节都依据所辖户数多少安排事务,派遣散吏去鼓励农耕。另外,县辖五百户以上都设置乡,三千户以上设置两个乡,五千户以上设置三个乡,一万户以上设置西个乡,每乡设啬夫一人。乡户不满一千以下的,设治书史一人;一千户以上的,设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五千五百户以上的,设史一人,佐二人。

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其土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限不得减五十户。户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

县里每百户设里吏一人,在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地方,允许根据需要设置里吏,但不得少于五十户设一人。户数在一千以上的,设校官掾一人。

县皆置方略吏西人。洛阳县置六部尉。江左以后,建康亦置六部尉,余大县置二人,次县、小县各一人。鄴、长安置吏如三千户以上之制。

每个县都设方略吏西人。洛阳县设六部尉。东晋以后(公元317年后),建康也设六部尉,其余大县设二人,中等县和小县各设一人。邺城和长安设置吏员按照三千户以上县的制度。

西中郎将,并后汉置,历魏及晋,并有其职,江左弥重。

西中郎将,都是东汉设置的,历经魏朝和晋朝,都有这个职务,到东晋时期更加重要。

护羌、夷、蛮等校尉,案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西戎校尉于长安,南夷校尉于宁州。元康中,护羌校尉为凉州刺史,西戎校尉为雍州刺史,南蛮校尉为荆州刺史。及江左初,省南蛮校尉,寻又置于江陵,改南夷校尉曰镇蛮校尉。及安帝时,于襄阳置宁蛮校尉。

护羌、夷、蛮等校尉,追溯晋武帝在襄阳设立南蛮校尉,在长安设立西戎校尉,在宁州设立南夷校尉。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护羌校尉兼任凉州刺史,西戎校尉兼任雍州刺史,南蛮校尉兼任荆州刺史。到东晋初年(公元317年后),撤销南蛮校尉,不久又在江陵重新设置,并将南夷校尉改名为镇蛮校尉。到安帝时期(公元397-418年),在襄阳设立宁蛮校尉。

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案武帝置西中郎将,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武帝又置平越中郎将,居广州,主护南越。

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追溯晋武帝设立西中郎将,有的兼任刺史,有的持节担任。武帝还设立平越中郎将,驻扎在广州,负责保护南越。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