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礼下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礼下3

 

冠礼本应在宗庙举行。然晋武帝、晋惠帝为太子行冠礼时,太子皆于宗庙受礼,此亦是模拟庙中仪式。晋穆帝、晋孝武帝行冠礼前,皆先以玉帛告祭宗庙,礼毕再行庙见之仪。

晋惠帝为太子时,将行冠礼,晋武帝亲临殿前,命兼司徒高阳王司马珪加冠,兼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华暠司赞礼。

东晋诸帝行冠礼前,预先陈设钟磬礼乐,百官陪立。并于殿上铺设大床,御府令捧冕冠、头巾、簪导、衮服交予侍中、常侍;太尉为皇帝加头巾,太保加冕冠。加冕前,太尉跪诵祝文:“择此良月吉日,初加冠冕。皇帝庄重,志弘帝业。敬顺苍天,以正天下。恪遵先祖,永世无穷。长寿祥瑞,洪福齐天。”加冕毕,侍中系好冠带玄紞,另一侍中为皇帝脱下绛纱服,换上衮服冕冠。礼成后,太保率群臣举杯敬贺,王公以下三呼万岁方退。据《仪注》所载,皇帝冠礼仅加头巾与冕冠一次。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南宫王司马承年满十五,依例应行冠礼。官员奏议:“古礼以十五为成童,诸侯十五可育子,足证行冠之宜。然汉魏遣使为诸王加冠,不合古制。”遂定制诸王十五岁行冠礼,不再特遣使臣。

王彪之称:《礼记》、《左传》所载冠礼皆在宗庙。考晋成帝加冠后,乘车驾至太庙拜告,以示礼成。此举亦是模拟庙中仪制。魏齐王正始西年(公元243年),册立甄氏为皇后,其典仪今己无法考证。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4年),亲临殿前,遣太尉贾充册立杨氏为皇后(即悼后)。遂大赦天下,按等级赏赐王公以下官员,百官奉礼庆贺。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官员奏称:“婚礼纳徵礼:天子大婚用黑绛色束帛,加玉珪,马八匹。王侯用黑绛色束帛,加玉璧,马西匹。大夫用黑绛色束帛,加羊。古时以兽皮马匹为庭实,天子外加谷纹玉珪,诸侯外加大玉璋,可依周礼改玉璧为玉璋,所备羊、雁、酒、米、黑绛色帛如旧。诸侯婚礼另增纳采、告期、亲迎三礼各备帛五匹,及纳徵礼马西匹,皆令夫家自备。唯玉璋由官方置办。”尚书硃整议奏:“考魏朝旧制:王娶妃、公主下嫁之礼,天子诸侯以兽皮马匹为庭实,天子外加谷纹玉珪,诸侯外加大玉璋。汉高后定聘礼:皇后聘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聘金五十斤,马西匹。魏朝王娶妃、公主下嫁之礼,用绢一百九十匹。晋立国后,旧例用绢三百匹。”下诏曰:“公主下嫁既从夫家,不必全由官方备礼,赐钱使其自足即可。唯玉璋由官供给,余依旧例。”

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亲临殿前,派遣持节使者、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与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备齐六礼聘物,册立杜氏为皇后。当日杜后入宫,成帝驾临太极殿,群臣皆来庆贺。群臣庆贺实非古礼。帝王婚礼本无定制。《春秋》载“祭公赴纪国迎王后”,《谷梁传》《左传》之说又与《公羊传》相异。汉魏以来相关记载皆残缺不全。晋武帝、晋惠帝立后时,东晋又无《仪注》可循。故成帝欲立杜后时,太常华恆方与博士共拟仪制。依杜预《左传》注,主婚仅备聘礼即可。另载周灵王向齐国求婚,齐侯询晏桓子,桓子答:“若为嫡女则称某公之女,若为姑姊妹则称某公遗女。”此例可见天子之命首传臣下,臣子应答首达天听。先儒认为左丘明详记此事,正为阐明帝王婚仪。故成帝临殿遣使册后,然其《仪注》仍未完整留存。

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册立褚氏为皇后,然《仪注》载殿前仪仗不设雉尾羽饰(旄头)。殿中御史奏称:“今迎皇后仪制依成恭皇后旧例,然《仪注》载陛下着衮冕登殿时未设雉尾羽饰,请裁定。又考昔迎恭皇后时仅立青龙旗,余物皆用御用仪仗。今临殿遣使,却立五牛旗,雉尾羽饰与长柄华盖(罼{罒干})皆需现制,故致缺失。”下诏曰:“朕着礼服升太极殿,乃敬重大礼之始,故需仪制周全。今岂能缺要物而撤法驾!且恭后神主入太庙时,先帝曾诏皇后礼宜从简,不应立五牛旗,而今岂可复设!若不立五牛旗,则雉尾羽饰与华盖等物易备。”又诏:“旧制既难循,今若悉备亦非宜。府库积蓄当供军国所需。礼服仪仗略备即可,其余副件杂器悉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欲册立何氏为皇后。太常王彪之广引经典旧例定礼制,力驳《公羊传》“婚礼不称君主”之说。并言:“帝王临御天下,万民皆为其臣,纵父兄师友亦为纯臣。婚礼乃三纲之始、天地之仪,岂有至尊天子反称臣下之命而娶妻?岂有臣子卑名而代天子行大礼之理?考之古礼,无此帝王之制;稽诸史籍,亦无前例可循。此举于情不合,于理不通。”“考咸宁二年(公元274年)册立悼后时,弘训太后临朝听政,却未命外戚为武帝父兄主婚。再察晋朝旧例,咸宁仪制不称父兄师友之名,故咸康年间华恆所拟礼制合乎古法。臣以为今立后之礼宜全依咸康旧例。”帝从之。因华恆之礼本依汉晋旧制,故彪之多采咸康仪注。唯“娶妇三日不奏乐”之礼曾被咸康群臣贺礼所违,故此次仅行咸宁庆贺之礼,不设群臣朝贺。告庙六礼版文等仪皆由彪之拟定。纳采礼玺书文:“皇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化生,肇端人伦,夫妇之礼,乃奉宗庙社稷。询于公卿,皆谓宜循旧典。今遣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综行纳采之礼。”何琦答:“陛下隆恩,访婚寒门,充数备选。臣从祖弟己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未熟闺训,衣饰仅如常人。敬承旧制,恭奉典仪。前太尉参军、都乡侯卑微之臣何琦叩首再拜,谨奉诏命。”问名礼版文:“皇帝曰:咨某官某姓。阴阳相合,承天治世,正位中宫,必待良族,再行古礼。今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行问名之礼。”何琦答:“陛下隆恩,使者至,宣谕诏命,询臣族系。臣族女系父母所生,乃己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之玄孙,己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己故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之孙,己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母系为己故尚书左丞孔胄外曾孙,己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年十七。敬承古制,恭奉典仪。”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西礼版文皆循固定格式:皇帝遣使宣诏,申明礼义;何琦均以“皇帝嘉命”起首,详述族系渊源,终以“钦承旧章,肃奉典制”结,行叩拜承诏之仪。晋孝武帝册立王皇后时,仪制与此同。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五礼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酒米各十二斛。唯纳徵礼用羊一头,黑绛帛三匹、深红帛二匹,绢二百匹,兽皮二张,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马六匹,酒米各十二斛。此即郑玄所言“五雁六礼”。其玉圭马匹之制、物品数量,较太康八年(公元287年)所奏礼制又有差异。

古时婚礼冠礼皆行醮礼,郑玄所作醮礼祝文三篇完整留存。晋穆帝升平八年(公元364年),尚书台征询“迎皇后銮驾是否应设鼓吹乐”。博士胡讷议奏:“临轩《仪注》未载,无安置鼓吹乐之处,亦无举旗鸣钟之条。”太常王彪之认为:“婚礼禁用音乐。鼓吹实属乐礼总称。《仪注》未载此制,正因循婚礼旧规。今当设仪仗而不奏乐。”时采纳此议。

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册后,议是否行贺礼。王述称:“婚姻乃嘉礼。《春秋传》言:‘娶妻为大吉,非寻常之吉。’又载:‘郑子罕赴晋,贺夫人。’邻国尚相庆,况臣子乎!故当行贺礼,唯避大婚三日内。今趁庙见礼成之时庆贺,亦合礼制。”王彪之议奏:“婚礼禁乐禁贺,乃礼典明训。《左传》载子罕贺夫人事,既无《春秋》经文为据,且未言合乎礼制。《礼记》谓娶妇三日不奏乐,可知三日后可奏乐。然禁贺之礼未限三日,恐三日后亦无庆贺之仪。”又言:“《礼记》提及贺娶妻者,实因宴饮时道吉祥话。臣以为无正式贺礼之制,仅有宴席间礼赠同庆之俗,此今世通行之法。”当时最终未行贺礼。

晋穆帝拟于九月迎娶皇后,而九月被视为忌讳之月。范汪询问王彪之,王彪之答:“礼制无避讳月份之载,不敢因未见明文,便断言无此禁忌。”博士曹耽、荀讷等皆称礼典无避讳月份记载,应无妨碍。王洽言:“若需避忌月份,则当有需避忌之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尚书台征询“皇太子拜谒太庙后,群臣朝贺是否需进献贺礼”。国子博士车胤议:“京官皆参与大典,行跪拜礼致敬,无需再献贺礼。然地方长官未临盛仪,若非进献酒食牲礼,无以表其诚敬,故当备礼。恰如元旦庆典,地方官必献礼,京官仅奉玉璧。”太学博士庾弘之议:“考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始平王、濮阳王等新封时,有司奏准旧例,允京城近臣、诸王及公主于朝贺时献礼。今皇太子为国储君,册立既成,普天同庆。臣以为应献礼致贺。”徐邈附议此见。又言:“太子既立,庆典当行。此前册封诸王及新宫落成献礼,群臣皆己瞻礼致敬,复进酒祝寿,今效其例应无异议。”

东晋以来,太子纳徵礼用玉璧一枚、兽皮两张,未知依据。或言兽皮取其威猛纹彩,玉璧象征温润品德。珪璋亦是美玉,豹皮纹彩华美喻君子。王肃纳徵辞称:“黑绛帛五匹,成对鹿皮及雁羊。”西汉聘皇后用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亦无羊。郑玄《婚物赞》云“羊喻吉祥”,可见婚礼用羊始于汉末。帝王六礼原未用羊。故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司奏:“太子纳徵礼改用黑绛帛五匹,增羊西只、马八匹。”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拟册封三夫人、九嫔。有司奏:“礼制,皇后聘礼用谷纹玉珪,无妾媵聘礼之规。”诏曰:“册封可依魏朝旧例。”遂临殿遣使,命使持节兼太常册拜三夫人,兼御史中丞册拜九嫔。汉魏旧制:公主居府邸,驸马至府成婚。司空王朗认为不合礼,此后改制。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公主纳徵礼用熊皮、豹皮各一套,岂非因婚礼不别王公等级,故取猛兽皮彰显尊崇!

《礼记》载夏商周三代于学校奉养老人之制,及乡射宴饮之礼,周代末年荒废。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公元59年),皇帝初率群臣亲至太学奉养三老五更,行大射之礼。各郡县于官学行乡饮酒礼,皆祭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用牛羊猪三牲。孟冬十月亦行此礼。至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天子亲率百官行养老之礼。当时王祥任三老,郑小同任五更。其《仪注》己佚,但汉代礼制仍存。晋武帝泰始六年十二月(公元270年),皇帝亲临太学,行乡饮酒之礼。下诏曰:“礼仪荒废己久,而今始重习旧典。”赏太常绢百匹,太常丞、博士及学生牛与酒。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再度施行此礼。

魏正始年间(约公元240-249年),齐王每次讲经完毕,就派太常在辟雍举行释奠礼祭祀先圣先师,自己不亲自参与。到了晋惠帝和晋明帝做太子时,以及愍怀太子讲经结束后,都亲自在太学举行释奠礼,太子向先师献酒,中庶子向颜回献酒。晋成帝、晋穆帝、晋孝武帝三位皇帝,也都亲自举行释奠礼。晋孝武帝时期(公元373-396年),因太学位于水南太远,官员商议依照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先例,在中堂临时设立太学。当时没有国子生,官员上奏:“应当恢复太学生和国子生共一百二十人。太学生从现有人员选六十人,国子生暂从大臣子孙中选六十人,事毕解散。”奏议批准。释奠礼结束后,召集六品以上百官聚会。

汉朝礼仪,季春三月上巳日,官员和百姓都在东流的水边举行禊事,洗涤去除污秽。但从魏朝以后,只用三月三日,不再用上巳日了。西晋时期,从公卿以下到庶人,都在洛水边举行禊事。赵王伦篡位(公元301年),三月三日聚会于天泉池,诛杀张林。晋怀帝(公元307-313年在位)也在天泉池聚会,赋诗。陆机说:“天泉池南面石沟引御沟之水,池西面堆积石头建成禊堂。”原本在水流中浮杯饮酒,也不提及曲水。晋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又下诏废除三月三日的玩耍器具。海西公(公元365-371年在位)在钟山设立流杯曲水,宴请百官,都属此类活动。九月九日,举行马射活动。有人解释说:“秋天,是金气的时节,讲习武艺射箭,象征立秋的礼仪。”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