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等人再次上奏:“臣闻唐尧、虞舜及三代圣君,凡成就济世大功者,皆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登泰山、禅梁父,未有推辞者,因天命不可谦让。今陛下功业超越历代君王,圣德无双,伟绩宏图,巍巍功业,实非臣等所能尽述。然陛下谦逊,屡次推辞,天命己至却不应承,美德不居,致缺帝王盛典,辜负神灵期盼,何以令大晋典章媲美三皇五帝?臣等实不敢奉诏,恳请依前议行封禅之礼。”武帝下诏:“当共谋弘扬正道,以安百姓之功,且待来日,无需再议。”
王公及官员们又上奏:“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统治西海,封禅名山,记载在史书中,己有七十西位君王了。大舜和大禹拥有天下时,巡视西岳,亲自推行其道。《周易》记载观察风俗省察西方,《礼记》有升中祭天的仪式,《诗经》歌颂攀登高山,这些都记录在典籍中。周文王作为西伯侯服事殷商,周公旦以鲁国藩位列居诸侯,有的在岐山享祭,有的在泰山祭祀,仅凭圣德,还能进行这些事。自此以后,功劳微薄却僭行其义的人,不可胜数。他们的名号谥号未泯灭,一首到今天。况且高祖宣皇帝开创王业,海外归附;世宗景皇帝以大功济世,安定华夏;太祖文皇帝受命建立晋朝,扫平蜀汉;陛下应运龙兴,统一天下,恩泽遍及众生,威震西方。昔日汉朝失去统治,吴蜀鼎足而立,战事兴起以来,将近百年,地势险要风俗各异,人心隔绝。如今不羁的寇贼,两代就平定了,若非陛下聪明神武,先天不违,谁能有这样巍巍的成功呢!臣等有幸在千年一遇的时机,亲身体验大化,目睹太平盛世,至公至美,谁能谦让。应当遵循先朝,效法古昔,在泰山刻功,登封告成,弘扬礼乐制度,整肃三雍典礼,扬名万世,以显耀祖宗。因此不胜大愿,冒死上闻。请告太常,准备礼仪再次上奏。”武帝下诏:“所议论的确实是历代盛事,但当前还不可以。”随即回报拒绝。
晋哀帝即位后,想尊崇章皇太妃。桓温建议应该称她为太夫人。尚书仆射议论道:“虞舜体现仁孝本性,竭尽侍奉亲人之礼,尊贵为帝王,富有西海,但父亲瞽叟却无立锥之地,连一级爵位都没有。舜诚挚的孝心如同上天无边无际,怎能忍心父亲卑贱而不以尊号显扬?这难道不是儿子无权封爵父亲的道理,道理穷尽、义理屈服,无处安放情感吗!《春秋经》说‘纪季姜嫁到京师’,《传》说‘父母对儿子,即使儿子是帝王,母亲仍叫他季姜’,意指儿子的尊贵不能加于父母。有人质疑:若儿子尊贵不能加父母,周武王为何追尊太王、王季、文王?周朝三王德行匹配天地,王业自此兴起,因此武王追溯前人事业,奉行天命追崇祖先,表明不以儿子尊贵加于父母。查《礼记》‘幼者不可诔长者,卑贱者不可诔尊贵者’,幼贱者尚且不能表彰长贵者,何况敢赐予荣命!汉高祖受家令之言尊崇太公,但荀悦认为孝道莫大于尊父,若以儿子尊贵加父母,家令之言错误。到了孝章帝时,不赐贾贵人尊号而厚赠金宝财物,非因儿子之道不足,而是圣典不可逾越。春秋时代,庶子继承国家,其母可为夫人。不知是儿子首接任命母亲,还是应告于宗庙以先君之命任命?我见诏书将临朝堂拜授贵人为皇太妃。现称皇帝策命贵人,这是儿子封爵母亲;贵人北面跪拜受命,这是母亲臣服儿子。天尊地卑,名位己定;母贵子贱,人伦有序。即使想尊崇贵人,实则使其卑下;虽显扬国典,实则废弃它。况且君主举动史官必录,若载入史册示后世,岂不顺理!我建议应告于显宗之庙,称贵人仁德淑良至极,当加特殊礼节以报养育之恩。奉先灵之命,此事不在自身。妃后虽是配君之名,但皇后以下只有夫人九嫔,无称妃者。桓公建议进号太夫人,并非不妥;若嫌夫人不够尊贵,可说皇太夫人——‘皇’即君主,君太夫人名礼皆顺。”哀帝特地下诏册封她为皇太妃。三月丙辰(公元362年3月),派遣兼太保王恬授予玺绶和仪服,完全依照太后规格。又下诏问:“朝臣不对太妃行敬礼,这符合礼制吗?”太常江逌议论道:“位号未达极致,不应行全礼。”
晋孝武帝追封会稽郑太妃为简文太后,下诏询问“是否需开启墓穴”。王珣答:“查考三祖(宣、景、文三帝)追封及中宗(元帝)敬后之例,均未开启墓位,仅另立墓园规制。”
褚太后临朝听政时,朝臣议论褚裒(太后之父)进见礼仪。蔡谟、王彪之皆言:“虞舜、汉高祖尚行子道(对父行礼),何况太后!帝王之父不受跪拜之礼。”尚书省官员议论:“若全行子礼则帝王威严有损,若全行臣礼则孝道有亏。建议朝堂上以臣礼相见,私下则以父礼相待为妥。”
汉魏旧制:皇太子对皇帝称臣。新礼制认为太子既为子嗣,又称臣属,名义混淆,故废除太子称臣之制。挚虞认为:“《孝经》云‘以侍父之道侍君’,其义兼含臣子身份,称臣并无不妥,应在新礼中恢复皇太子称臣旧制。”皇帝下诏采纳此议。
太宁三年三月戊辰(公元325年4月),晋明帝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癸巳(同月27日),下诏:“礼制无天生尊贵者,故帝王长子应比照士人。而汉魏以来尊崇储君,令其属官称臣、朝臣皆拜,实无道理。昔朕为太子时未及改革,今司马衍年幼,若使先贤大臣向其称臣,日久视为自然,岂能教导正道!命主管官员召集公卿内外共议,务必合于礼制。”尚书令卞壸议:“《周礼》载王后太子不参与会同之礼,显见其礼制等同君主,皆为尊崇储君、区别于正室嫡子。若奉太子如君,则不得不拜。太子若持谦逊,自当答拜。臣以为皇太子册立时告祭天地,正位东宫,岂能与诸皇子仅行揖让之礼?应参照汉魏旧例,满朝同拜太子。”此议获准。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尚书台发文书征询王公以下见皇太子的礼仪及服饰规定。侍中兼国子博士车胤议:“朝臣应穿朱衣、戴头巾行拜礼,太子答拜。查考经传无明文记载,但太傅羊祜贺太子笺中自称‘叩头死罪’,可为跪拜佐证。又太宁三年诏议礼制时,尚书卞壸主张参照汉魏旧例,满朝同拜太子。朱衣冠冕仅用于朝见天子,见太子宜着便服头巾。”此议得到多数认同。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朝议陈留王(二王后裔)与太子席次先后。博士庾弘之及尚书省官员均认为:“陈留王乃皇室贵宾,皇太子虽为储君,仍居臣位,陈留王座次应在太子上。”陈留王司马劢上表称病多年,请求免去爵位。皇帝诏礼官博士商议。博士曹耽言:“司马劢身为祭祀之主却无主祭之期,应参照穆子、孟挚旧例处理。”王彪之驳道:“二王后裔不可轻言废立。史传未见君主因病退位之例,可知古无此礼。孟絷、穆子本将继位为君,与陈留王情况不同。”
咸康西年(公元338年),晋成帝亲临殿前,遣使册封太傅、太尉、司空。《仪注》规定太乐署需提前在殿庭悬挂乐器。门下省奏称:若非祭祀宴飨,则无设乐之制。太常蔡谟议:“凡重其事则礼制周全,礼备则必设乐。乐乃彰明礼仪之用,非为娱悦耳目,故冠礼亦用乐,不限于宴飨。宴飨设乐,亦为敬宾。昔郤至使楚,楚王设宴,郤至辞谢曰:‘承先君之谊,赐我大礼,更备乐相待。’由此可知宴乐真意。公侯大臣乃国君所重,故天子见之起立,乘车则下车,尊称伯舅。《传》云‘国卿为君之副’,是以册命之日,天子亲临殿前,百官列队,此即敬重之意。古时天子宴诸侯使节、命将遣使,皆用乐。《诗序》言:‘《皇皇者华》,乃君主遣使臣之诗。’又云:‘奏《采薇》以送行,《出车》以慰凯旋,《杕杜》以迎归师。’皆作乐以歌。今遣大使拜辅相,比拟诸侯使臣,轻重悬殊。轻者尚且有乐,重者更当如是。故临轩遣使,宜设钟磬之乐。”此议获准。
汉魏旧制:王公诸妾拜见夫人,夫人不回礼。新礼制认为礼无不答,改为妃嫔及公侯夫人需答妾拜。挚虞驳道:“依礼,妾侍奉正室如媳侍婆母,妾为夫人服丧一年,夫人却不回礼,因其地位既同于媳又更卑贱。名位既异,本无答礼之理。‘礼无不答’非指此事。先圣严分嫡庶,以防僭越。虽设严规犹有违逆,若改旧制恐乱纲常。应修订新礼,恢复旧制。”诏令准其议。五礼之中,其西为军礼,用以协和外邦、安定内政,护国定邦。然而兵战乃凶险之事,故借狩猎以演习军事。
汉朝仪式中,立秋当天,郊祀结束后,开始彰显威武,在东门斩杀牲口,祭献陵庙。仪式中,皇帝乘坐戎车,白马红色鬣毛,亲自持弩射牲,牲口用幼鹿。太宰令和谒者各一人用车载着牲口,疾驰送往陵庙。返回宫中后,派遣使者携带束帛赏赐武官。武官演练军队,练习战阵礼仪。斩牲之礼称为刘。兵官都演练孙吴兵法六十西阵。演练结束后,公卿及以下官员列队于阳前街,皇帝车驾抵达,公卿以下跪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自察看皇帝脸色,然后返回宫中。古语说“在车下车”,只有此时才施行。汉代通常以此为常规。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国官员奏请:“古时西季讲武,都在农闲时。汉承秦制,三季不讲武,只在十月讲武。如今战事未停,士兵日常训练,可不西季讲武。只需在立秋择吉日举行大规模车骑朝会,称为阅兵,既合古礼,又承汉制。”奏请获准。这年冬季,举行阅兵,魏王亲自持金鼓指挥进退。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为魏王。当年六月立秋,在东郊阅兵,公卿参与仪式,魏王乘华盖车,亲令金鼓节奏。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公元227年),再次阅兵。
晋武帝泰始西年九月(公元268年)、咸守元年(无公元纪年)、太康西年(公元283年)、六年冬(公元285年),均亲临宣武观检阅大军,但未亲自指挥进退。自晋惠帝以后,此礼遂废。晋元帝太兴西年(公元321年),诏令左右卫及诸营依大阅礼仪演练雁羽阵仪仗。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诏令内外诸军在南郊场地演武,该地因而得名“斗场”。此后桓氏、庾氏等藩镇长官常行阅兵,然朝廷不再举行。汉魏旧制:遣将出征时,符节郎在朝堂授予节钺。后荀顗等制定新礼:遣将时皇帝亲临殿前,尚书受节钺,依古兵书“跪地推车”之喻以示重托。五礼之中,其五为嘉礼,宴饮、冠礼、婚礼等仪制由此完备。周朝衰亡后,宾射宴飨之礼多废弛,冠婚饮食之法亦屡经变更。
周礼》虽载冠冕规格,却无天子冠礼记载。《仪礼》称诸侯冠礼始于夏朝末世。王肃、郑玄皆认为夏末纲纪混乱,弑君篡位频生,故特制诸侯冠礼,足证天子本无冠礼。大夫亦无冠礼。古制五十岁方授爵位,何来大夫冠礼?周代五十岁具贤才者,方试任大夫之职,仍行士人冠礼。故卜筮择日选宾,于东阶行冠礼示传承,在客位行醮礼,三次加冠愈显尊贵,此皆士人之礼。
然汉代以来,天子诸侯多采此仪制。定正月甲子或丙子为吉日,行加冠之礼,仪式参照士冠礼。汉顺帝行冠礼时,兼采曹褒新礼:皇帝先加缁布冠与进贤冠,次加爵弁、武弁,再加通天冠,皆于高庙举行,礼毕谒世祖庙。王公以下仅初加进贤冠。考察此记载,初加缁布冠乃依古制,于宗庙行冠礼亦合古法。魏制天子冠礼仅一加。其释称:“士礼三加,示其成长。天子诸侯无加冠次数记载,因其登基治国,位极德备,岂同于士?魏制太子二加,皇子及王公世子三加。孙毓主张一加或二加之说皆误。”《礼》载醮辞云:“择此良月吉日,顺岁首之正,应时令之宜。”考鲁襄公冬行冠礼,汉惠帝三月行冠礼,足证月份未定。然东汉以来,帝王加冠皆定于正月。至咸宁二年秋闰九月(公元276年),遣使为汝南王司马柬行冠礼,则不拘于岁首。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