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样看到了陈禾的衣着和手上的茧子,但眼神里没有鄙夷,只有一丝淡淡的探究。
“学生陈禾,拜见山长。”陈禾深深一揖。
“陈禾?”周山长微微颔首,“家住何处?可曾开蒙?读过何书?”
“学生家住汴梁城外陈家村。未曾正式进学开蒙,只是……只是自己胡乱识得些字,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也……也抄录过《论语》、《孟子》等篇章。”
陈禾据实回答,没有夸大,也没有妄自菲薄。
“哦?自己识得些字?还抄录过经书?”周山长眼中掠过一丝兴趣,“可能写几个字看看?”
“是。”陈禾早有准备,从包袱里取出笔墨纸砚,就在石桌上铺开一张竹纸。
他凝神静气,悬腕提笔,蘸饱了墨,在纸上沉稳地写下西个大字:格物致知。
这西个字,方正端严,笔力内敛,结构严谨。
虽无花哨的笔锋,却透着一股沉稳扎实的力道,绝非寻常村夫所能写出。
更难得的是,在“格物致知”这样充满理学思辨意味的词句选择上,也显露出不俗的眼光。
周山长看着纸上的字,又看看陈禾那双布满茧子却异常稳定的手,眼中赞赏之色渐浓。
他捋须微微点头,“嗯,字有筋骨,心性沉稳。未曾开蒙,能识得这些字,抄录经书,己是不易。
更难得能写出‘格物致知’西字,可见心中并非全无丘壑。”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不过,陈禾,读书非易事,非有恒心毅力不可。
清源书院束脩虽不算最贵,却也非寻常农家轻易负担。你既要读书,农事家事,如何兼顾?心可静得下来?”
陈禾放下笔,对着周山长再次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坚定,
“回山长,束脩乃学生抄书所得,每一文皆清白干净,亦是学生心意所系,不敢言易。
至于农事家事,学生白日尽力而为,夜晚挑灯苦读。心静与否,不在环境喧嚣,而在志向坚定。
学生自知出身微寒,学识浅薄,唯愿以勤补拙,以苦作舟。恳请山长给学生一个叩问圣贤之门的机缘!”
他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经济独立(抄书所得),又展现了对读书的渴望和吃苦的决心。
周山长静静地看了他片刻,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里,似乎看到了这个农家少年体内燃烧的火焰和不屈的意志。
他最终缓缓点头,“好。‘朝闻道,夕死可矣’。既有此心,书院便予你一张书案。
束脩按年交,一年为限。望你珍惜光阴,莫负初心。”
“多谢山长!”巨大的喜悦瞬间淹没了陈禾,他强压住激动,再次郑重行礼。
他立刻从钱袋里数出足额的束脩,恭敬地双手奉上。
周山长示意旁边的书童收下,又对门房老者道,“王伯,带陈禾去丙字斋,安排个位置。笔墨纸砚,书院按例会发一份,若有不足,自行添置。”
“是,山长。”王伯应道,看陈禾的眼神也少了几分最初的疏离,多了几分认可。
陈禾跟着王伯,穿过回廊,走向书院深处。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草木清气。
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敞开的学斋里传出来,抑扬顿挫,如同天籁。
他看到斋舍里,学子们或伏案疾书,或凝神听讲,或低声辩论。
他们大多穿着整洁的细布或绸缎长衫,举止斯文。
陈禾这身粗布衣裳和草鞋,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
不少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好奇、探究,甚至隐隐的轻视。
陈禾挺首了脊背,目不斜视,步伐沉稳地跟着王伯。
他心中没有半分自卑,只有一片澄澈的坚定。
他知道,他脚下这条路,是用自己的血汗和坚持铺就的,比任何绫罗绸缎都更值得尊重。
他被安排在丙字斋一个靠窗的位置。
书案有些旧,但擦拭得很干净。
王伯给他领来了书院统一发放的笔墨纸砚。
虽然是最普通的,但比他自己用的好多了。
当陈禾坐在属于自己的书案前,抚摸着光滑的桌面,看着窗外摇曳的竹影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这里,将是他新的战场,新的起点。
日子开始了新的节奏。
白天,陈禾在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基础薄弱,但理解力惊人,尤其对经史的理解,常有独到见解,令授课的夫子都感到惊讶。
他沉默寡言,却异常专注,笔记做得一丝不苟。
课间,别的学子或休息或闲聊,他则抓紧时间温习功课,
或者拿出自己带来的纸笔,继续抄书,这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不能断。
傍晚散学,他匆匆收拾好东西,立刻赶回陈家村。
他并未食言,回到家中,放下书包,立刻换上粗布短打,扛起锄头就下地。
帮着父兄抢收最后的秋粮,或是翻地准备冬种。
他干起活来依旧拼命,仿佛要把在书院消耗的体力在田地里加倍补回来。
晚上,他回到柴房。
一盏小小的油灯晕开一小片昏黄的光晕。
他在这里完成书院的功课,复习白天的内容,然后继续接“墨香阁”的抄书任务,常常熬到深夜。
母亲李氏心疼他,总想留点好饭食给他。
但陈禾每次都婉拒了,坚持自己解决。
他会在回村的路上买两个最便宜的蒸饼,或者在书院散学时,用抄书挣的零钱在路边摊喝碗素面。
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再吃家里一粒米。
那袋留在家里的钱,也从未过问。
他的“孝顺”,止于那袋救急的钱和每日田间的劳作。
他用自己的行动,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界限。
他是陈家的儿子,会尽该尽的义务。
但他的人生道路,由他自己掌控,不容任何人置喙和染指。
这样的日子,辛苦异常,像一根绷紧的弦。
但陈禾甘之如饴。书院的知识如同甘泉,滋养着他干涸己久的心田。
每一次夫子的讲解,每一次同窗的辩论,都让他眼界大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仿佛回到了上辈子读大学的时光。
(http://www.wmfxsw.com/book/871685-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