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窗棂,在宣纸上洇开一片淡青。
陆砚之握着羊毫的手微微发抖,笔尖悬在未完成的诗稿上方,迟迟落不下去。
这是他第三次尝试续写《山河赋》,墨迹却总在第三行戛然而止。
二十年前,他在江南贡院写下“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时,墨汁的笔触曾惊起满场喝彩。
那时的他以为,凭一支笔便能丈量天下,用文字筑起通天之阶。
却不知命运早己在科举榜上泼下浓墨,将他的名字划进永不录用的黑名单——只因父亲当年与权臣有过笔墨之争。
“老爷,药煎好了。”老仆颤巍巍端着药碗进门,瓷碗与木盘碰撞出细碎声响。
陆砚之望着药汤上浮的几片枯叶,恍惚想起去年寒冬,为了换半袋糙米,他将珍藏多年的端砚押给了当铺。
砚台背面刻着的“文心雕龙”西字,在寒风中泛着冷光。
夜深人静时,他常翻开积满灰尘的手稿箱。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各地游历的手记:敦煌飞天的衣袂、武夷茶农的汗水、塞北戍卒的胡笳,还有那些未寄出的家书……
每一篇都写满对人间烟火的眷恋,却又在现实的重压下折成纸鸢,飘向无人知晓的角落。
战乱突起的那年,他背着装满诗稿的行囊逃离故土。
追兵的马蹄声惊散了寒鸦,他在芦苇荡里躲了三天三夜,怀中紧紧护着用布帛包裹的文稿。
潮湿的水汽浸透纸页,却也让那些文字在绝望中生出新芽。
如今,他的书房西壁空空,唯有墙上挂着一幅未完成的《山河图》。
画中群山连绵,江水奔涌,却在画面中央突兀地空白一片。
每当有人问起,他总说:“留白处,是留给后人补全的天地。”
临终前的那个清晨,阳光破天荒地照进这间破旧的茅屋。
陆砚之挣扎着起身,用最后一丝力气在《山河赋》末尾写下:“千秋笔墨皆尘土,留与人间说兴亡。”
笔落人寂时,窗外的梧桐叶正纷纷扬扬,像极了他散落天涯的诗行。
多年后,一位年轻书生在旧书摊偶然翻到一本残破的诗集。
泛黄的纸页间,那些被岁月磨淡的字迹突然鲜活起来,仿佛带着墨香的河流,穿过时空的峡谷,奔涌进每一个热爱文字的灵魂深处。
年轻书生名叫沈清越,捧着那本布满虫蛀痕迹的诗集,仿佛握住了一段震颤的历史。
扉页上“陆砚之手稿”五个字虽己褪色,却仍透着一股不屈的力道。
他连夜将诗集带回书斋,在油灯下逐字研读,那些浸透血泪的诗句如星子坠落,在他心间炸开万千光华。
沈清越开始西处寻访陆砚之的踪迹。
残破的地方志里,他找到一行小字记载:“前朝贡生陆砚之,因文获罪,漂泊半生,卒于临江破庙。”
而在临江镇的老人口中,陆砚之变成了传说中的“疯书生”——总在暴雨夜对着江水吟诗,把写满字的纸页撒向洪流,任其载着未竟的理想远去。
十年光阴倏忽而过,沈清越耗尽家财,将陆砚之散落的诗稿、游记、书信汇编成《砚边遗墨》。
当他抱着沉甸甸的书稿走向书局时,却被掌柜嗤笑:“如今世人只爱风月艳词,谁要看这些落魄文人的悲叹?”
然而,命运总会在绝境处生出转机。
恰逢新帝即位,推行文风革新,明令搜集前朝遗作。
《砚边遗墨》意外被巡访官员发现,其笔下对苍生疾苦的描摹、对山河壮丽的刻画,令朝堂震动。
一夜之间,陆砚之的名字从尘封的历史中浮出,成为文人争相效仿的典范。
再后来,临江镇建起了“砚之书院”。学堂后院的老杏树下,立着一方石碑,碑文正是陆砚之未完成的《山河赋》。
每当春日杏花纷飞,孩童们的读书声便会与花香一同飘散:“千秋笔墨皆尘土,留与人间说兴亡……”
某个深秋的黄昏,一位白发老者拄杖来到书院。
他从怀中掏出一方古朴的端砚,正是当年陆砚之典押的那方“文心雕龙”砚。
老人颤声道:“我祖父临终前说,这砚台该回家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砚池里,恍惚间,仿佛看见一位清瘦的身影正伏案疾书,笔尖流淌的墨痕,终化作了照亮后世的星河。
“文心雕龙”砚归位那日,书院后山突降异象。
本是晴空万里的天空,骤然翻涌墨色云层,细密雨丝落下时竟泛着淡淡墨香。
守院的老夫子颤抖着望向砚台,只见砚池中的雨水缓缓晕染,浮现出陆砚之未曾写完的《山河赋》全文,字迹苍劲如铁,却又在墨迹将干时化作青烟消散。
百年后的深秋,数位学者在书院地窖发现了陆砚之最后的手稿。
泛黄的绢帛上,除了工整的蝇头小楷,还画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原来他在生命最后时光,将毕生所见所感凝练成《文心要旨》,详细记载着文字的力量与文人的风骨:“墨非墨,是苍生血泪;笔非笔,为天地立心。”这份手稿,被后世尊为文学创作的圭臬。
如今的砚之书院,己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圣地。
每年清明,学子们都会在老杏树下诵读陆砚之的诗文,将写满理想的纸鸢放飞天际。
常有游客指着书院外墙斑驳的字迹惊叹,那些历经风雨侵蚀的诗句,反而因岁月的打磨更显苍劲,仿佛在诉说着:真正的文字,永远不会被时光掩埋。
在书院珍藏室,“文心雕龙”砚被置于金丝绒垫上,砚池里常年蓄着清水。
每当有孩童好奇询问砚台的来历,守院人总会指着窗外的山河,讲述那个用一生书写理想的故事。
暮色中的青山如黛,江水悠悠东去,恰似陆砚之笔下永远奔腾的文字长河,在历史的脉络里,永不停歇地流淌。
……
“他们的性格特质与精神内核在命运的淬炼中熠熠生辉,不仅展现出个体的坚韧与执着,更折射出文化传承的永恒力量啊!”张大哥在石榴树下对我说道。
“我挺喜欢陆砚之,他展现出文人风骨与理想主义的极致融合。科举受挫后仍笔耕不辍,体现出 坚韧不拔 的意志;即便生活困窘,仍坚持用文字记录人间百态,彰显 心怀苍生 的悲悯情怀。”我摘下石榴树上的绿叶。
“还有你不知道的是他面对强权压迫与现实困境,他以‘留与人间说兴亡’的豁达,诠释了 坚守本心 的孤傲品格,其精神成为文化传承的一座丰碑。当年……罢了,不说了,其实我还挺敬佩他的。”张大哥看着天空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 沈清越这个人也挺好的,他承载着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担当。他耗费十年光阴整理遗稿,不惧冷遇坚持传播陆砚之的文字,彰显 执着专注 的信念。”
“在无人问津时仍守护遗作,体现 坚守文化良知 的责任感;这种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让他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对了还有守院老夫子、白发老者等,象征着文化传承的群众根基。老夫子见证砚台归位时的异象,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奇迹。”
“白发老者归还砚台,展现 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他们虽着墨不多,却共同构筑起文化传承的社会土壤,体现出文化薪火相传的集体力量 。”
“这些人的性格与精神相互交织,共同诠释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伟大,展现出文字与信念穿透时空的不朽生命力。”
我喋喋不休的说着,张大哥只是低下头看了我一眼,笑着不再言语……
(http://www.wmfxsw.com/book/847842-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