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只剩陈子欣电脑屏幕发出幽蓝的光,她第10次调整视频的转场特效。手机在桌上震动,母亲发来语音:"小欣,你外婆又念叨你多久没回家吃饭了......"
她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点开后台数据:新账号发布的第32条视频,播放量依然卡在三位数。三个月前,她拒绝了老家安稳的教师工作,带着"要做出千万级爆款"的豪言加入这家初创M。
现实却像一盆冷水——绞尽脑汁想的创意总是石沉大海,主管那句"做新媒体要的是网感,不是自嗨"成了她的噩梦。
"小陈,甲方要的端午节方案准备好了吗?"
第二天一早,主管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陈子欣慌忙合上还没写完的策划案,屏幕边缘露出半张被揉皱的作息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早6点热点监测、午间选题会、晚8点首播复盘"。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夜。她在回家路上看见环卫工蹲在便利店门口吃泡面,路灯把雨帘照得发亮。
鬼使神差地,她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视频文案只写了句"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闪闪发光"。
第二天,这条视频的点赞量开始疯涨。评论区里,有人说想起了送外卖的父亲,有人分享自己凌晨加班的故事。
陈子欣忽然明白,那些数据堆砌的爆款公式,远不如真实的人间烟火动人。
当主管再次催问新选题时,她翻开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贴着外婆做青团的照片,夹着母亲手写的食谱。
这次,她要做的不再是迎合算法的内容,而是能温暖人心的故事。窗外,晨光正穿透云层,照亮这座苏醒的城市。
小欣把镜头对准外婆布满皱纹的手。蒸笼掀开的白雾里,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漫出来,镜头扫过竹筛上歪歪扭扭的青团,外婆忽然对着镜头笑:"我家小欣小时候,总爱偷吃刚揉好的面团。"
这条《外婆的青团密码》发布后,后台留言像潮水般涌来。
有位在海外的留学生说,看视频时想起了奶奶包的粽子,第一次隔着屏幕尝到了家乡的味道;还有位单亲妈妈留言,照着视频里的步骤,和女儿完成了她们的第一个手工点心。
正当陈子欣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时,主管却泼来一盆冷水:"情怀视频变现太难,下周必须转做带货内容。"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推出了同款民俗美食视频,流量迅速碾压过来。焦虑感再次袭来,陈子欣盯着后台数据,失眠的夜晚又回来了。
转机又再一次藏在一次意外里。那天她带着设备回村拍摄秋收,正巧遇到邻居家的阿伯对着镜头絮叨:"现在年轻人都走了,这些老手艺怕是要失传咯。"
陈子欣灵机一动,将阿伯制作竹编器具的过程剪成短视频,配上自己写的旁白:"我们追逐远方时,有些东西正在原地老去。"
这条视频不仅登上了平台热门,更引来了非遗保护协会的合作邀约。
公司会议室里,主管看着不断上涨的商务合作邮件,终于松口:"继续做你的情怀内容吧,但得想想怎么商业化。"
半年后的庆功宴上,陈子欣的账号粉丝突破了五百万。
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她这一年的作品:从凌晨西点的菜市场,到深夜便利店的暖光;从乡村手艺人的坚守,到都市白领的梦想。
当镜头切到外婆布满笑容的脸时,同事们突然发现,这个总在加班的女孩眼眶红了。
散场时,陈子欣收到外婆发来的语音:"囡囡,村里好多老人看了你的视频,都吵着要当'网红'呢!"
她抬头望向夜空,城市的灯火依然璀璨,而这次,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原来新媒体的力量,不仅在于制造流量,更在于传递温度。
庆功宴后的那个清晨,陈子欣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电话那头,非遗协会的负责人语气激动:“小陈,有个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看中了你们的内容,想邀请你们做中国传统技艺的海外推广!”
挂掉电话,她看着办公桌上堆积的文创合作方案、乡村文旅邀约函,突然意识到,曾经被质疑“不赚钱”的情怀内容,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创造价值。
团队迅速扩张,陈子欣却陷入新的焦虑。新加入的剪辑师总想用夸张的特效,运营专员不断建议蹭热点做争议性话题。
一次例会上,一位年轻同事首言:“现在观众就爱看抓马剧情,看爽点,拍这些慢悠悠的传统故事,早过时了!”
会议室陷入沉默,推开窗,远处建筑工地的塔吊正在转动,突然想起阿伯编竹篮时,竹篾在指间翻飞的温柔节奏。
她决定带着团队下乡采风。在景德镇的古窑厂里,老师傅演示柴窑烧制瓷器,火苗舔舐陶胚的声响,窑工们守夜时哼唱的小调,让年轻的摄像师放下了运镜滑轨,改用手机记录最真实的画面。
当这条《七十二道工序里的千年火痕》发布后,评论区里一位德国网友留言:“原来‘匠心’在任何语言里,都有同样的重量。”
然而,危机也悄然来临。某短视频平台推出流量扶持计划,大量同质化的传统技艺视频涌现,甚至出现恶意搬运团队内容的账号。
陈子欣发现,自己最珍视的手艺人素材,正在沦为博眼球的工具。
她连夜写了一篇长文发在公众号:“文化不是流量的傀儡,每个故事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篇文章意外引发行业讨论,许多创作者自发联合抵制抄袭,平台也开始完善原创保护机制。
两年后的深秋,陈子欣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他们制作的非遗纪录片。
画面中,外婆戴着老花镜教外国小朋友包青团,竹蒸笼的热气模糊了国界。台下掌声响起时,她收到母亲发来的消息:“你阿伯上电视啦!全村人都在看!”
返程飞机上,陈子欣翻开日记本,扉页上“要做出千万级爆款”的字迹早己褪色,新写的一行字被朝阳照亮:“或许我们追逐的光,本就藏在真实的人间。”
舷窗外,云海翻涌如浪,她知道,这场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
听完她的经历我说道:“你这一生还挺圆满的。”
“对呀!我觉得也挺好的,我找到了我努力的方向。”她抬起脸向外面的天空看去,但我知道她看的不仅仅是外面的天空而是她那从未磨灭掉的信念与目标。
她是一位极具韧性与情怀,且充满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媒体工作者。
坚持初心,饱含情怀。她没有盲目追逐流量和爆款公式,而是执着于挖掘真实动人的故事,从环卫工吃泡面到外婆做青团,始终坚守用内容传递温暖与力量的初心。
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在面对主管要求转型、行业同质化竞争等困境时,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不断尝试新方向,从记录生活瞬间到推广非遗文化,以创新的视角打开新局面。
坚韧不拔,首面挑战。在遭遇视频数据不佳、他人质疑、行业抄袭等诸多难题时,程小满从未放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积极应对的态度,一次次化解危机 。
心怀责任,引领行业。她不仅关注自身账号的发展,还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媒体行业的健康生态,通过行动联合创作者抵制抄袭,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她是我记录的一位比较心胸宽广,对社会有极大作用的亡灵。希望新媒体工作者都能够坚守像她一样的精神,持续推动新媒体工作的良性发展。
(http://www.wmfxsw.com/book/847842-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