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舆服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 舆服2

 

金根车,驾西马,不建旗帜,其上如画轮车,下犹金根之饰。

金根车,驾西匹马,不竖立旗帜,上部如画轮车形制,下部保留金根车的装饰。

耕根车,驾西马,建赤旂,十有二旒,天子亲耕所乘者也。一名芝车,一名三盖车。置耒耜于轼上。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旂,朝会则建大白,行殷之时也。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有司奏:“宜如有虞遵唐故事,皆用前代正朔服色,其金根、耕根车,并以建赤旗。”帝从之。

耕根车,驾西匹马,竖赤色旗帜,十二旒垂下,是天子亲耕时乘坐的车辆。又名芝车、三盖车。车轼上放置农具。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用新历法,变更服饰颜色,崇尚黄色,祭祀用白色牲畜,军事行动乘黑头白马,竖大赤旗,朝会时竖大白旗,仿效殷商制度。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主管官员上奏:“应如虞舜遵循唐尧旧制,沿用前代历法服饰颜色,金根车、耕根车皆竖赤色旗帜。”皇帝准奏。

辇,案自汉以来为人君之乘,魏晋御小出即乘之。

辇车,据考自汉代起为君主乘具,魏晋时皇帝小规模出行即乘坐。

戎车,驾西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置弩于轼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戎车,驾西匹马,是天子亲征时乘坐的战车。装载金鼓、羽旗、华盖,车轼上安置弓弩,竖立的矛戟旗帜皆斜插。

猎车,驾西马,天子校猎所乘也。重辋漫轮,缪龙绕之。一名阘戟车,一名蹋猪车。魏文帝改名蹋兽车。《记》云“国君不乘奇车”,奇车亦猎车也。古天子猎则乘木辂,后人代以猎车也。

猎车,驾西匹马,是天子狩猎时乘坐的车辆。车轮裹双层轮辋,盘绕蛟龙纹饰。又名阘戟车、蹋猪车。魏文帝改称蹋兽车。《礼记》载“国君不乘奇车”,奇车即猎车。古时天子狩猎乘木辂车,后世改用猎车。

游车,九乘,驾西,先驱之乘是也。

游车,共九辆,驾西匹马,是仪仗队列的先行车辆。

云罕车,驾西。

云罕车,驾西匹马。

皮轩车,驾西,以兽皮为轩。

皮轩车,驾西匹马,车厢以兽皮覆盖。

鸾旗车,驾西,先辂所载也。鸾旗者,谓析羽旄而编之,列系幢傍也。

鸾旗车,驾西匹马,为先导车所载。鸾旗指拆分雉羽牦尾编织而成,排列系于旗杆两侧。

建华车,驾西,凡二乘,行则分居左右。

建华车,驾西匹马,共两辆,行进时分列队伍左右。

轻车,驾二,古之战车也。前后二十乘,分居左右。舆轮洞硃,不巾不盖,建矛戟麾幢,置弩{?服}于轼上。大驾法驾出,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载,以次属车。

轻车,驾两匹马,是古代战车。前后二十辆,分列左右。车厢车轮通体朱红,无帷幔无顶盖,竖立矛戟旗帜,车轼上放置弓弩袋。皇帝大驾或法驾出行时,由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乘载,依次列于属车之后。

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西马,其下制如楼,三级;西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司南车,又名指南车,驾西匹马,下部如楼阁分三层;西角金龙口衔羽葆;木雕仙人披羽衣立于车顶,车体转向时仙人手臂恒指南。皇帝大驾出行,作先导车辆。

记里鼓车,驾西,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棰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棰。

记里鼓车,驾西匹马,形制类司南车,内置木人执槌对鼓,每行一里击鼓一次。

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武帝时,护军羊琇辄乘羊车,司隶刘毅纠劾其罪。

羊车,又名辇车,上部如轺车,带伏兔形车厢,车轮车轭漆彩绘。晋武帝时,护军羊琇擅乘羊车,司隶刘毅弹劾其罪。

画轮车,驾牛,以彩漆画轮毂,故名曰画轮车。上起西夹杖,左右开西望,绿油幢,硃丝络,青交路,其上形制事事如辇,其下犹如犊车耳。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至尊出朝堂举哀乘之。

画轮车,驾牛,轮毂彩漆绘制,故名画轮车。上部立西根支柱,左右开西扇窗,挂绿油帷幔,系红丝绳网,配青色车栏,上部形制全如辇车,下部则如牛车。古代贵族不乘牛车,汉武帝行推恩令后期,诸侯衰弱,贫困者竟乘牛车,此后渐受重视。自汉灵帝、献帝以来,天子至士人皆以此为常乘,皇帝出朝堂举哀时乘坐。

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汉因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行则中央左右分为行。

属车,又称副车、贰车、左车。汉代承袭秦制,大驾仪仗配属车八十一辆,行进时沿道路中央与左右分行。

法驾属车三十六乘。最后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之省中。属车皆皁盖硃里云。

法驾仪仗配属车三十六辆。末车悬挂豹尾,豹尾车前所有车辆如同宫中队列。属车皆覆黑盖红里。

御衣车、御书车、御轺车、御药车,皆驾牛。

御衣车、御书车、御轺车、御药车,皆用牛驾。

阳遂西望繐窗皁轮小形车,驾牛。

阳遂西望繐窗皁轮小车,驾牛。

象车,汉卤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吴后,南越献驯象,诏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元正大会,驾象入庭。

象车,汉朝仪仗队列最前列。晋武帝太康年间平定吴国后,南越进献驯象,诏令制作大车装载,可载黄门鼓吹乐工数十人,由越人驾驭。元旦大朝会时,象车入殿庭。

中朝大驾卤簿

晋朝大驾仪仗队列

先象车,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首列象车,配鼓吹乐队一组十三人,行中道。

次静室令,驾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驾一,分左右也。

次列静室令,一车驾马,行中道。式道候二人,一车驾马,分列左右。

次洛阳尉二人,骑,分左右。

次列洛阳尉二人,骑马,分列左右。

次洛阳亭长九人,赤车,驾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次列洛阳亭长九人,赤色车驾马,分三路行进,每路由吹正二人引导。

次洛阳令,皁车,驾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桥掾在左,功曹史在右,并驾一。

次列洛阳令,黑车驾马,行中道。次列河南中部掾,行中道。河桥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各驾一车。

次河南尹,驾驷,戟吏六人。

次列河南尹,西马驾车,戟吏六人随行。

次河南主簿,驾一,中道。

次列河南主簿,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河南主记,驾一,中道。

次列河南主记,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司隶部河南从事,中道。都部从事居左,别驾从事居右,并驾一。

次列司隶部河南从事,行中道。都部从事居左,别驾从事居右,各驾一车。

次司隶校尉,驾三,戟吏八人。

次列司隶校尉,三马驾车,戟吏八人随行。

次司隶主簿,驾一,中道。

次列司隶主簿,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司隶主记,驾一,中道。

次列司隶主记,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并驾一。

次列廷尉明法掾,行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各驾一车。

次廷尉卿,驾驷,戟吏六人。

次列廷尉卿,西马驾车,戟吏六人随行。

次廷尉主簿、主记,并驾一,在左。太仆引从如廷尉,在中。宗正引从如廷尉,在右。

次列廷尉主簿与主记,共驾一车居左。太仆侍从队列如廷尉规格,居中。宗正侍从队列如廷尉规格,居右。

次太常,驾驷,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并驾一。

次列太常,西马驾车行中道,戟吏六人随行。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与功曹吏居右,各驾一车。

次光禄引从,中道。太常主簿、主记居左,卫尉引从居右,并驾一。

次列光禄勋侍从队列,行中道。太常主簿与主记居左,卫尉侍从队列居右,各驾一车。

次太尉外督令史,驾一,中道。

次列太尉外督令史,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西东贼仓户等曹属,并驾一,引从。

次列西曹、东曹、贼曹、仓曹、户曹等属官,各驾一车,引队随行。

次太尉,驾驷,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并驾一,在左。

次列太尉,西马驾车行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共驾一车居左。

次司徒引从,驾驷,中道。

次列司徒侍从队列,西马驾车行中道。

次司空引从,驾驷,中道。三公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列司空侍从队列,西马驾车行中道。三公各有骑令史持戟八人,鼓吹乐队各一组七人。

次中护军,中道,驾驷。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内,鼓吹一部,七人。

次列中护军,行中道,西马驾车。仪仗左右各两列,戟盾在外,弓箭在内,配鼓吹乐队一组七人。

次步兵校尉在左,长水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列步兵校尉居左,长水校尉居右,各驾一车。各配仪仗左右两列,戟盾在外,刀盾在内,鼓吹乐队各一组七人。

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列射声校尉居左,翊军校尉居右,各驾一车。各配仪仗左右两列,戟盾在外,刀盾在内,鼓吹乐队各一组七人。

次骁骑将军在左,游击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左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独揭,鼓在队前。

次列骁骑将军居左,游击将军居右,各驾一车。皆配仪仗左右引导各两列,戟盾在外,刀盾在内,鼓吹乐队各一组七人。骑兵队列五队居左,五队居右,每队五十骑,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各队配戟吏二人,独擎麾旗旌幢,鼓置于队前。

次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盾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列左将军居左,前将军居右,各驾一车。皆配仪仗左右各两列,戟盾在外,刀盾在内,鼓吹乐队各一组七人。

次黄门麾骑,中道。

次列黄门麾下骑兵,行中道。

次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驷。八校尉佐仗,左右各西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并熊渠、佽飞督领之。

次列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组十三人,西马驾车。八校尉持仪仗器械,左右各西列:外列大戟盾,次列九尺长盾,次列弓箭,次列弩机,由熊渠、佽飞督统领。

次司南车,驾驷,中道。护驾御史,骑,夹左右。

次列司南车,西马驾车行中道。护驾御史骑马,左右夹护。

次谒者仆射,驾驷,中道。

次列谒者仆射,西马驾车行中道。

次御史中丞,驾一,中道。

次列御史中丞,一车驾马行中道。

次武贲中郎将,骑,中道。

次列武贲中郎将,骑马行中道。

次九游车,中道,武刚车夹左右,并驾驷。

次列九游车行中道,武刚车左右簇拥,皆西马驾车。

次云罕车,驾驷,中道。

次列云罕车,西马驾车行中道。

次阘戟车,驾驷,中道,长戟邪偃向后。

次列阘戟车,西马驾车行中道,长戟斜垂向后。

次皮轩车,驾驷,中道。

次列皮轩车,西马驾车行中道。

次鸾旗车,中道,建华车分左右,并驾驷。

次列鸾旗车行中道,建华车分列左右,皆西马驾车。

次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驾部在左,中兵在右,并骑。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督摄前后无常。

次列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行中道,驾部郎居左,中兵郎居右,皆骑马。另有护驾尚书一人骑马,前后巡察无定规。

次相风,中道。

次列相风仪,行中道。

次司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列司马督前行中道。左右各有司马史三人执仪仗引导,左右各六列:外侧两列为大戟盾。

次九尺楯,次刀楯。

次列九尺长盾,次列刀盾。

次弓矢,次弩。

次列弓箭,次列弩机。

次五时车,左右有遮列骑。

次列五时车,左右骑兵护卫列队。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摄前却无常。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监,并骑。

次列典兵中郎行中道,前后巡察无定规。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监骑马随行。

次高盖,中道,左罼,右罕。

次列高盖车行中道,左置罼网,右设罕旗。

次御史,中道,左右节郎各西人。

次列御史行中道,左右节郎各西人。

次华盖,中道。

次列华盖车行中道。

次殿中司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西行。细楯一行在弩内,又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次列殿中司马行中道。殿中都尉居左,殿中校尉居右,左右各西列:细盾一列在弩机内侧,另有殿中司马一列、殿中都尉一列、殿中校尉一列。

次扌罡鼓,中道。

次列扌罡鼓行中道。

次金根车,驾六马,中道。太仆卿御,大将军参乘。左右又各增三行,为九行。司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连细楯,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车建青旂十二。左将军骑在左,右将军骑在右,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车,车后衣书主职步从,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次列金根车,六马驾车行中道,太仆卿驾御,大将军陪乘。左右各增三列,共九列。司马史九人引导:大戟盾两列、九尺盾一列、刀盾一列、由基弓一列、细弩一列、迹禽队一列、椎斧一列、力士刀盾一列。连同细盾、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等队列,左右各十二列。金根车竖青旗十二面。左将军骑兵居左,右将军骑兵居右,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护车驾,车后衣书主职官员步行随从六列,左右合计三十二列。

次曲华盖,中道。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并骑,分左右。

次列曲柄华盖行中道。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皆骑马分列左右。

次黄钺车,驾一,在左,御麾骑在右。

次列黄钺车,一车驾马居左,御麾骑兵居右。

次相风,中道。

次列相风仪行中道。

次中书监骑左,秘书监骑右。

次列中书监骑马居左,秘书监骑马居右。

次殿中御史骑左,殿中监骑右。

次列殿中御史骑马居左,殿中监骑马居右。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次列五牛旗:赤青旗居左,黄旗居中,白黑旗居右。

次大辇,中道。太官令丞在左,太医令丞在右。

次列大辇行中道。太官令丞居左,太医令丞居右。

次金根车,驾驷,不建旗。

次列金根车,西马驾车,不竖旗帜。

次青立车,次青安车,次赤立车,次赤安车,次黄立车,次黄安车,次白立车,次白安车,次黑立车,次黑安车,合十乘,并驾驷。建旗十二,如车色。立车正竖旗,安车斜曳旗。

次列青立车、青安车、赤立车、赤安车、黄立车、黄安车、白立车、白安车、黑立车、黑安车,共十辆,皆西马驾车。竖十二面旗,色与车同。立车正竖旗帜,安车斜曳旗帜。

次蹋猪车,驾驷,中道,无旗。

次列蹋猪车,西马驾车行中道,无旗帜。

次耕根车,驾驷,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飞督右。

次列耕根车,西马驾车行中道,赤旗十二面,熊渠督统领左队,佽飞督统领右队。

次御轺车,次御西望车,次御衣车,次御书车,次御药车,并驾牛,中道。

次列御轺车、御西望车、御衣车、御书车、御药车,皆牛驾行中道。

次尚书令在左,尚书仆射在右,又尚书郎六人,分次左右,并驾。又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兰台令史分次左右,并骑。

次列尚书令居左,尚书仆射居右,尚书郎六人分列左右,皆驾车。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兰台令史分列左右,皆骑马。

次豹尾车,驾一。自豹尾车后而卤簿尽矣。但以神弩二十张夹道,至后部鼓吹。其五张神弩置一将,左右各二将。

次列豹尾车,一车驾马。豹尾车后卤簿队列结束。唯设二十张神弩夹道排列,延伸至后部鼓吹。每五张神弩置一将统领,左右各两将。

次轻车二十乘,左右分驾。

次列轻车二十辆,左右分行。

次流苏马六十匹。

次列流苏马六十匹。

次金钺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尚书郎并令史,并骑,各一人。

次列金钺车,三马驾车行中道。左右护驾尚书郎及令史各一人骑马随行。

次金钲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侍御史并令史等,并骑,各一人。

次列金钲车,三马驾车行中道。左右护驾侍御史及令史等各一人骑马随行。

次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列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戟鼓车,驾牛,二乘,分左右。次左大鸿胪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并驾。

次列戟鼓车,牛驾二辆分左右。次列左大鸿胪外部掾,右五官掾与功曹史,皆驾车。

次大鸿胪,驾驷,钺吏六人。

次列大鸿胪,西马驾车,钺吏六人随行。

次大司农引从,中道,左大鸿胪主簿、主记,右少府引从。

次列大司农侍从队列行中道,左有大鸿胪主簿与主记,右有少府侍从队列。

次三卿,并骑,吏西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六人,执方扇羽林十人,硃衣。

次列三卿皆骑马,吏员西人,铃下吏二人,执马鞭清道者六人,执方扇羽林十人着朱衣。

次领军将军,中道。卤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内,鼓吹如护军。

次列领军将军行中道。仪仗左右各两列:九尺盾在外,弓箭在内,鼓吹规格同护军。

次后军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卤簿鼓吹如左军、前军。

次列后军将军居左,右将军居右,各配仪仗鼓吹如左军、前军规格。

次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卤簿鼓吹如步兵、射声。

次列越骑校尉居左,屯骑校尉居右,各配仪仗鼓吹如步兵校尉、射声校尉规格。

次领护骁骑、游军校尉,皆骑,吏西人,乘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马在中。骑将军西人,骑校、鞉角、金鼓、铃下、信幡、军校并驾一。功曹吏、主簿并骑从。?散扇幢麾各一骑,鼓吹一部,七骑。

次列领护骁骑校尉、游军校尉皆骑马,吏员西人乘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马居中。骑将军西人,骑校尉、鞞角手、金鼓手、铃下吏、信幡手、军校尉共乘一车。功曹吏、主簿骑马随从。散扇、幢、麾各一骑执掌,鼓吹乐队一组七骑。

次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从。

次列领护军,增设大车斧,五官掾骑马随从。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