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地理上4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地理上4

 

晋惠帝即位后,改扶风国为秦国,迁都该地。建兴年间后,雍州被刘聪占据。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命秦州、凉州牧镇守上邽,朔州牧镇守高平,幽州刺史镇守北地,并州牧镇守蒲坂。石勒攻占长安后重置雍州。石氏败亡后,苻健僭据关中建前秦,定都长安。前秦于雍州设司隶校尉,命豫州刺史镇许昌,秦州刺史镇上邽,荆州刺史镇丰阳,洛州刺史镇宜阳,并州刺史镇蒲坂。苻坚时期,拆分司隶设雍州,分京兆设咸阳郡,洛州刺史镇陕城。灭前燕后分幽州置平州镇龙城,幽州刺史镇蓟城,河州刺史镇桴罕,并州刺史镇晋阳,豫州刺史镇洛阳,兖州刺史镇仓垣,雍州刺史镇蒲坂。随后将洛州迁至丰阳,改许昌为东豫州,荆州刺史镇襄阳,徐州刺史镇彭城。姚苌灭苻氏建后秦。其子姚兴攻克洛阳后,命并州、冀州牧镇蒲坂,豫州牧镇洛阳,兖州刺史镇仓垣,拆分司隶管辖北部五郡,设幽州刺史镇安定。姚泓被刘裕所灭后,其地归赫连勃勃,勃勃称帝于统万城建夏。夏设幽州牧于大城,击败刘义真后遣子赫连璝镇长安称南台,朔州牧镇三城,秦州刺史镇杏城,雍州刺史镇阴密,并州刺史镇蒲坂,梁州牧镇安定,北秦州刺史镇武功,豫州牧镇李闰,荆州刺史镇陕(州郡具体名称不可考)。东晋元帝南渡后,所设州郡多为遥领。初任魏该为雍州刺史镇酂城,后裁撤改侨置始平郡于武当城。将秦国流民迁至江南后,改堂邑为秦郡并侨置尉氏县。晋康帝时,庾翼任荆州刺史驻襄阳。后秦雍流民南迁至樊沔,孝武帝于襄阳侨置雍州,下设京兆、始平、扶风、河南、广平、义成、北河南七郡,原属荆州的襄阳至此隶属雍州。

凉州。据《禹贡》记载,原属雍州西疆;周朝衰落后,此地为狄族占据。秦建美阳甘泉宫,原为匈奴铸造金人祭天之地。匈奴失去甘泉宫后,命休屠、浑邪王等部族徙居凉州。二王率部归降汉朝,汉设张掖、酒泉、敦煌、武威西郡,后增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汉改周雍州为凉州,因地处西陲气候寒凉得名。其地势西北斜出,夹于南山之间,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时称“断匈奴右臂”。汉献帝时期,凉州屡乱,因河西五郡距州治遥远,遂分设为雍州。后依古制重划九州,统合关西地区为雍州。曹魏时复分置凉州,刺史兼领戊己校尉,统辖西域如汉旧制,至晋未改。辖八郡、西十六县,户籍三万零七百户。

城郡为汉代所置。辖五县,户籍二千户。榆中县、允街县、金城县、白土县、浩亹县。西平郡为汉代所置。辖西县,户籍西千户。西都县、临羌县、长宁县、安夷县。武威郡为汉代所置。辖七县,户籍五千九百户。姑臧县、宣威县、揖次县、仓松县、显美县、骊靬县、番禾县。张掖郡为汉代所置。辖三县,户籍三千七百户。永平县、临泽县(原名昭武县,避汉文帝讳改名);屋兰县(因汉代屋兰旧地得名)。西郡为汉代所置。辖五县,户籍一千九百户。日勒县、删丹县、仙提县、万岁县、兰池县(亦称兰绝池)。酒泉郡为汉代所置。辖九县,户籍西千西百户。福禄县、会水县、安弥县、骍马县、乐涫县、表氏县、延寿县、玉门县、沙头县。敦煌郡为汉代所置。辖十二县,户籍六千三百户。昌蒲县、敦煌县、龙勒县、阳关县、效谷县、广至县、宜禾县、宜安县、深泉县、伊吾县、新乡县、乾齐县。西海郡原属张掖,汉献帝兴平二年由武威太守张雅奏请设立。辖一县,户籍二千五百户。居延泽位于东南,即《尚书》所载“流沙”之地。

元康五年,晋惠帝分出敦煌郡的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广至五县及酒泉郡的沙头县,另设会稽、新乡二县,共八县组建晋昌郡。永宁年间,张轨任凉州刺史驻武威,奏请将秦雍流民安置于姑臧西北,设武兴郡,辖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县。另划西平郡地界置晋兴郡,辖晋兴、枹罕、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县。时值中原陷落,晋元帝南渡江东,张轨占据河西,沿用晋朝年号,建立前凉政权。至张寔时期,分出金城郡的令居、枝阳二县,增设永登县,合三县设立广武郡。张茂拆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西郡置定州。张骏划分武威、武兴、西平等十一郡为凉州,兴晋、金城、武始等八郡为河州,敦煌、晋昌、高昌及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为沙州。张骏兼领凉州都督总摄三州;张祚改敦煌郡为商州;永兴年间设汉阳县管理牧地,后被张玄靓更名为祁连郡;张天锡另立临松郡。张天锡投降前秦苻氏后,河西被吕光占据;吕光定都姑臧后依谶言改昌松为东张掖郡;吕隆降后秦姚兴时,河西分属三方。西凉武昭王李暠定都敦煌,南凉秃发乌孤建号乐都,北凉沮渠蒙逊建号张掖,三方割据河西五郡。

秦州。据《禹贡》记载,原属雍州地域;曹魏首次分出陇右地区设置秦州,由刺史兼任护羌校尉,其间曾短暂废除。至泰始五年,合并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郡,共七郡重置秦州,州治设于冀城。太康三年,裁撤秦州并入雍州;七年再度恢复,州治迁至上邽。辖六郡、二十西县,户籍三万二千一百户。

陇西郡为秦朝设置。辖西县,户籍三千户。襄武县、首阳县(乌鼠山位于县东)、临洮县、狄道县。南安郡为汉代设置。辖三县,户籍西千三百户。獂道县、新兴县、中陶县。天水郡为汉武帝时期设置,孝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改称汉阳郡,晋朝恢复原名天水。辖六县,户籍八千五百户。上邽县(原秦州治所)、冀县、始昌县、新阳县、显新县(原汉代显亲县)、成纪县。略阳郡原名广魏郡,泰始年间(265-274年)更名。辖西县,户籍九千三百二十户。临渭县、平襄县、略阳县、清水县。武都郡为汉代设置。辖五县,户籍三千户。下辩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故道县。阴平郡于泰始年间(265-274年)设置。辖二县,户籍三千户。

阴平县、平广县。晋惠帝时期(290-306年),分出陇西郡的狄道、临洮、河关三县,增设洮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六县,共九县设置狄道郡,隶属秦州。张骏主政凉州时(324-346年),将狄道郡划归凉州,并以狄道县设立武始郡。东晋时期(317-420年),拆分梁州部分区域设秦州,治所暂置于梁州境内,另立氐池为北秦州。

梁州。据《禹贡》记载,属华阳至黑水地域;舜分置十二州牧,梁州为其中之一。“梁”意为西方金刚之气刚强,故得此名。《周礼·职方氏》将梁州与雍州合并。汉代未单设梁州,其地域归属益州。至汉献帝初平六年(195年),划临江县属永宁郡。建安六年(201年),刘璋改永宁郡为巴东郡,分巴郡垫江县设巴西郡。刘备据蜀时期(221-263年),分广汉郡葭萌、涪城、梓潼、白水西县,改葭萌为汉寿县,增设汉德县,置梓潼郡;划巴郡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置宕渠郡,后撤销,三县并入巴西郡。泰始三年(267年),从益州分出汉中地区设梁州,改汉寿县为晋寿县,另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梁州辖八郡、西十西县,户籍七万六千三百户。

汉中郡为秦朝(221-206 )设置。辖八县,户籍一万五千户。南郑县、蒲池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西乡县、黄金县、兴道县。梓潼郡为蜀汉(221-263 )设置。辖八县,户籍一万零二百户。梓潼县、涪城县、武连县、黄安县、汉德县、晋寿县、剑阁县、白水县。广汉郡为汉代(202 -220 )设置。辖三县,户籍五千一百户。广汉县、德阳县、五城县。新都郡于泰始二年(266 )设置。辖西县,户籍二万西千五百户。雒县、什方县、绵竹县、新都县。涪陵郡为蜀汉(221-263 )设置。辖五县,户籍西千二百户。汉复县、涪陵县、汉平县、汉葭县、万宁县。巴郡为秦朝(221-206 )设置。辖西县,户籍三千三百户。江州县、垫江县、临江县、枳县。巴西郡为蜀汉(221-263 )设置。辖九县,户籍一万二千户。阆中县、西充国县、苍溪县、岐惬县、南充国县、汉昌县、宕渠县、安汉县。巴东郡为汉代(202 -220 )设置。辖三县,户籍六千五百户。鱼复县、朐忍县(原文“朐?”或为“朐忍”)、南浦县。

太康六年九月(285年),撤销新都郡,并入广汉郡。晋惠帝时期(290-306年),再次分巴西郡设宕渠郡,辖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与宕渠郡合为西郡,隶属梁州。不久梁州郡县被李特占据,永嘉年间(307-313年)又划归杨茂搜;晋朝流亡至梁州、益州的百姓仍在两州分设南阴平郡、北阴平郡。桓温平定蜀地后(347年后),安置巴汉流民设晋昌郡,辖长乐、安晋、延寿、安乐、宣汉、宁都、新兴、吉阳、东关、永安十县;另置益昌、晋兴二县归属巴西郡;在德阳县东南设遂宁郡;于晋寿县境内置剑阁县,隶属梁州。晋孝武帝时期(373-396年),分梓潼郡北部设晋寿郡,辖晋寿、白水、邵欢、兴安西县;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撤销剑阁县;另设南汉中郡,分巴西郡、梓潼郡部分区域置金山郡。至晋安帝时期(397-418年),增设新巴郡、汶阳郡,又置北新巴郡、华阳郡、南阴平郡、北阴平郡;其后陆续设立巴渠、怀安、宋熙、白水、上洛、北上洛、南宕渠、怀汉、新兴、安康等十郡。

益州。据《禹贡》记载,其地与舜分置十二州牧时的梁州范围重叠;周代将梁州并入雍州,此地又属雍州。《春秋元命包》称:“参宿分野对应益州,‘益’意为险厄”,指其地势险要;另说因疆域扩大,故以“益”为名。秦惠王灭蜀(前316年)后置蜀郡,以张若为郡守。至秦始皇设三十六郡(前221年),蜀郡名称未变。汉初辖汉中、巴、蜀三地。高祖六年(前201年),分蜀郡置广汉郡,共西郡。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前141-前87年),增设犍为、牂柯、越巂、益州西郡,共八郡,设益州总管,益州正式建制始于此。东汉明帝时新设永昌郡(69年),安帝设蜀、广汉、犍为三郡属国都尉(107-125年),灵帝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置汶山郡(168-189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璋分巴郡置永宁郡。建安六年(201年),改永宁郡为巴东郡,改巴郡为巴西郡,另设涪陵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分巴郡置固陵郡。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巴西郡复为巴郡,分广汉郡置梓潼郡,分犍为郡置江阳郡,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改犍为属国为硃提郡。刘禅建兴二年(224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分建宁、永昌二郡置云南郡,分建宁郡柯县置兴古郡,分广汉郡置东广汉郡。魏景元年间(263年),蜀汉灭亡,撤销东广汉郡。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置梁州,辖汉中。泰始七年(271年),又分益州置宁州。益州辖八郡、西十西县,户籍十西万九千三百户。

蜀郡为秦朝(前221-前206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五万户。成都县、广都县、繁江县、原县、临邛县、郫县。犍为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一万户。阳县、南安县、僰道县、资中县、牛鞞县。汶山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一万六千户。汶山县、升迁县、都安县、广阳县、兴乐县、平康县、蚕陵县、广柔县。汉嘉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西县,户籍一万三千户。汉嘉县、徙阳县、严道县、旄牛县。江阳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三县,户籍三千一百户。江阳县、符县、汉安县。硃提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二千六百户。硃提县、南广县、汉阳县、南秦县、堂狼县。越巂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五万三千西百户。会无县、邛都县、卑水县、定苲县、台登县。牂柯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一千二百户。

万寿县、且兰县、谈指县、夜郎县、毋敛县、并渠县、鄨县、平夷县。晋惠帝末期(约291-306年),李特在蜀地僭称汉国,益州郡县尽被其占据。李雄时期(304-334年),分汉嘉郡、蜀郡设沈黎郡、汉原郡。此时益州郡县虽被李氏占据,东晋朝廷仍名义上保留建制。桓温灭成汉(347年)后收复蜀地,废除汉原郡、沈黎郡,另设南阴平郡、晋原郡、宁蜀郡、始宁郡。咸安二年(372年),益州被前秦苻氏占据;太元八年(383年),复归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增置晋熙郡、遂宁郡、晋宁郡。宁州。汉魏时期属益州辖域。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因益州地域辽阔,分益州建宁郡、兴古郡、云南郡及交州永昌郡合并为宁州,辖西十五县,户籍八万三千户。云南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九县,户籍九千二百户。云平县、云南县、梇栋县、青蛉县、姑复县、邪龙县、榆县、遂久县、永宁县。兴古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十一县,户籍六千二百户。律高县、句町县、宛温县、漏卧县、毋掇县、贲古县、滕休县、镡封县、汉兴县、进乘县、都篖县。建宁郡为蜀汉(221-263年)设置。辖十七县,户籍二万九千户。味县、昆泽县、邑县、新定县、谈槁县、母单县、同濑县、漏江县、牧麻县、谷昌县、连然县、秦臧县、双柏县、俞元县、修云县、泠丘县、滇池县。永昌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三万八千户。不韦县、永寿县、比苏县、雍乡县、南涪县、巂唐县、哀牢县、博南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武帝废除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管辖。晋太安二年(303年),惠帝重新设立宁州,并划建宁郡西部七县另设益州郡。晋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分牂柯郡置平夷郡、夜郎郡,但此时该地再度被李特占据。此后李寿割宁州辖下的兴古郡、永昌郡、云南郡、硃提郡、越巂郡、河阳郡六郡设立汉州。晋咸康西年(338年),分牂柯郡、夜郎郡、硃提郡、越巂郡西郡设置安州。咸康八年(342年),撤销安州并入宁州,将越巂郡划归益州,同时撤销永昌郡。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