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每步为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 每步为证

 

第111章 每步为证

第一百一十一章 每步为证

“我可以陪你!”

“这一类案件处理起来会很艰难,而且容易卷入媒体舆论。

你已经背负了太多!”

林语宁轻轻挣脱了他的手,语气不急不缓:

“正因为如此,我不能不去!”

“那是个孩子!”

“她才八岁!”

“她妈妈连‘能不能报警’都不敢问我,只敢说‘让你看看作文’!”

“我能想象她按下发送键时有多害怕!”

“我不是英雄。

但我要是现在不回应,可能这孩子就会以为—没人帮得了她!”

“那样她就会一辈子闭嘴!”

顾延瑾没有再拦。

他只是站在她身边,低声说。

“那我开车送你!”

林语宁点头。

……

律所办公室里,她一进门就让小陈安排调取该校教师名单,以及该作文中涉及的基本信息。

“现在不要走媒体渠道。

让资料组先核查清楚老师背景!”

“与此同时,把孩子的心理评估安排上。

我需要知道,她说的每一句话,是她的感受,还是大人给的词!”

“我不想误判!”

“但我更不想放过任何一个藏着手的施害者!”

小陈点头,立刻去处理。

林语宁坐在办公桌前,打开打印出来的作文稿,盯着那一页看了许久。

那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孩子在努力模仿大人笔迹,又带着一丝慌乱与挣扎。

她脑海中浮现出那孩子的模样—黑黑瘦瘦的,戴着红领巾,眼神里有种不该属于八岁的警觉。

这种眼神,她太熟悉。

她小时候也有过。

当一个人长期处在“不确定”“没人保护”“任何时刻可能出事”的环境中时,身体会本能地紧绷,哪怕笑,也像提线木偶。

林语宁咬了咬牙。

不可以让她再这样长大。

……

到中午,调查结果初步出来。

作文中提到的“他”确实是一名代课老师,合同临时编外,未经过教育局备案,属于“公益课堂志愿者”,只要学校愿意,可以随时替换。

该校校长声称“对该老师表现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并表示会“严肃核实”,但拒绝透露更多。

林语宁没有惊讶。

她接着安排心理咨询师与孩子进行初步沟通,果然,从画画、角色扮演,到对陌生男性的防御性语言,孩子都表现出极强的不安与回避。

她已经能大致确认。

这个孩子,受到了至少一次明显的越界接触。

“现在要报警吗?”小陈问她。

林语宁没有立刻回答。

她低头,闭了闭眼,然后轻声道:

“先保护孩子!”

“再保护证据!”

“第三,才是正义!”

她拨通那位母亲的电话。

“您好,我是林语宁!”

“我想和您面对面谈一次!”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接着传来一个压得极低的声音。

“林律师……我是不是做错了?”

“没有!”林语宁轻声说。

“你做得很好!”

“你不是在控诉!”

“你是在救你女儿!”

“你很勇敢!”

电话那头终于忍不住哭出声。

林语宁没有劝她。

只是轻声等着。

她知道,有时候,一通电话,就是一个母亲孤身战斗的全部底气。

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这个电话,变成开始。

而不是终点。

两天后,江南区儿童心理干预中心的评估报告正式出炉。

孩子名叫李知遥,八岁,三年级,外来务工家庭独女,心理评估报告上赫然写着:具明显焦虑特征、对特定性别群体存在回避与不信任、存在被强迫表达“自己错误”的创伤性倾向。

林语宁坐在会议室里,翻阅着这份报告,指尖轻敲桌面。

桌上的资料摊得整整齐齐,录音、医生反馈、孩子画的图、母亲陈述、学校老师访谈笔录,一页一页,构成一副让人发寒的全貌。

这不是个体问题。

这是一套熟练运转的系统。

一个施害者背后,往往不止他一个人。

他之所以能伸出手,是因为周围所有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校不愿得罪人,老师不敢发声,家长害怕“名声受损”。

而最后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是一个八岁的孩子。

林语宁将报告合上,闭了闭眼。

“林律师!”小陈进来,递给她一封文件。

“警局已经完成了初步取证,但嫌疑人目前不在江城,说是‘外地培训’,联系人信息也都无法拨通!”

“故意的!”林语宁冷声说。

“他们想拖!”

“能拖一天,就能多洗掉一点痕迹!”

“先别公布嫌疑人身份!”她站起来。

“我要去找教育局!”

“直接去?”小陈有些惊讶。

“对!”林语宁语气平稳却坚决。

“去正门,约不到负责人,我就坐在门口等!”

“我要让他们知道,这种事,没办法再压下去了!”

……

一个小时后,江城教育局门口。

林语宁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衣、深灰西裤,抱着厚厚一摞资料,站在大楼前。

不是在闹。

不是抗议。

她只是在履行她作为律师的职责。

她让小陈通知了媒体,也发了律所官方声明,声明中没有指名道姓,但将整个案件时间线、取证过程、心理评估和目前行政部门的反馈一一呈出。

这不是“引导舆论”,这是“逼迫现实”。

逼迫那些躲在行政流程之后的“管理者”意识到,他们的不作为,就是共犯。

不到两小时,江城本地最大新闻媒体到场,几位法律博主同步转发,话题逐渐发酵。

【林语宁出现在教育局门口:为谁而等?】

【八岁孩子的作文,藏着多少我们不敢看的真相?】

【律师不是神,但她是我们还愿相信的那道门!】

人群在逐渐聚集。

但林语宁一动不动。

她站在大门前,文件整整齐齐放在怀里,脸上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直到下午三点,教育局一位副主任终于走出来,邀请她进去。

会议室内,六名工作人员,三个法务代表,两个行政负责人,态度前所未有地“配合”。

“林律师,我们已经知悉了您的关注事项!”副主任开口。

“目前已安排对相关代课教师的重新调查,其他志愿者也在排查中!”

“安排多久了?”林语宁反问。


    (http://www.wmfxsw.com/book/826263-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