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契丹税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契丹税赋

 

天显二年六月初七,幽州城的蝉鸣被铁蹄踏碎。德光坐在临时搭建的“捺钵朝堂”里,望着案几上两摞税册——左边是汉臣呈递的《两税法草案》,右边是契丹贵族送来的《打草谷名录》,两者中间搁着阿保机留下的鹿皮箭囊,里面装着七部首领的指骨。

“陛下,”南院枢密使韩延徽指着左边税册,“唐制‘两税’分夏秋征收,每亩粟米三升、布帛二丈,此乃中原常法。”

耶律安端突然将右边名录摔在案上,羊皮纸上沾着的血渍溅到德光衮龙袍上:“打草谷一日可掠粮百车,汉人农户藏粮深窖,不用刀剑撬不开!”他腰间挂着新剥的汉人头皮,发辫上还系着完税凭证的残片。

德光盯着血渍渗入龙纹,想起卢龙道兵败时,石敬瑭立的“汉胡分界碑”上也有这样的血痕。他伸手按住两边税册,指腹触到汉册的桑皮纸与契丹名录的羊皮差异——正如胡汉治国之法,始终隔着一层无法相融的血肉。

“都准了。”他忽然开口。

韩延徽愕然:“陛下,打草谷与两税并行,恐生民变!”

“变?”耶律安端拔刀劈向廊柱,惊飞梁上燕雀,“去年在云州,汉人敢藏粮,我就把他们的孩子扔进粮窖当踏板——如今不过是让他们交两份税,算什么?”

德光望着刀痕累累的廊柱,想起阿保机曾在此柱刻下“胡汉一家”西字,如今己被契丹士兵的刀疤覆盖。他起身走向宫门,却见几个汉民被皮室军拖进庭院,脚踝上拴着写有“欠税”的木牌。

“陛下饶命!”为首的老汉挣扎着叩首,“小人今年收的粟米刚够交两税,实在没粮给打草谷的爷们......”

耶律安端抽出马鞭劈头盖脸抽去:“你交的是汉人的税,契丹大爷的粮草岂能少?”一鞭下去,老汉后背的粗布衣裳裂开,露出烙着“辽”字的奴印——那是去年籍没为头下户时的标记。

德光皱眉:“头下户不是己免赋役?”

“陛下忘了?”耶律安端甩着马鞭,“您上月刚把幽州头下户赐给各部首领,他们的粮秣自然该从汉人嘴里掏。”

老汉突然扑向德光的靴筒,被皮室军一脚踹翻。德光看见他怀中掉出半块饼子,里面掺着观音土,散发苦涩气息。这让他想起籍田时咬过的一口新米饼,软糯清甜,此刻却恍如隔世。

“把他的税册拿来。”德光接过桑维翰递来的簿册,见上面用朱砂标着“特困户”,却被契丹主簿划了红叉。他翻到前页,赫然看见自己的朱批:“头下户归贵族,税赋照征不误。”

“陛下,”桑维翰低声道,“打草谷实为劫掠,与汉法‘赋税有度’相悖。若再纵容,恐失燕云民心......”

“民心?”耶律安端突然揪住老汉的头发,用刀割下他的右耳,“这就是汉人的民心!”他将耳朵扔在税册上,血珠渗进“民本”二字,“陛下别忘了,我们能坐在这里,靠的不是汉人写的破书!”

德光盯着那滴血,忽然想起卢龙道战场上,汉民用农具对抗契丹铁骑时眼中的怒火。他转身走向宫门,却见门外跪满了交不起双税的汉民,他们的衣袍上都缝着小小的“税”字——这是契丹人发明的耻辱标记。

“传朕旨意,”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打草谷仅限战时, peacetime需按两税法征收......”

“且慢!”耶律安端突然拔刀指向德光,“陛下忘了太后的话?‘契丹之法,不可效汉人削足适履!’您若敢废打草谷,我就带皮室军回上京!”

庭院里顿时刀光出鞘。德光望着耶律安端身后的契丹士兵,他们的铠甲上还挂着汉人村落掠夺来的绣品,腰间的皮囊里装着刚割下的税粮凭证。他忽然想起述律太后的密信:“契丹战马的铁蹄,不该陷在汉人的田地里。”

“好,”德光扯下衮龙袍的玉带銙,扔在耶律安端脚下,“从今日起,燕云十六州分为南北两区——以南归汉人按两税法纳粮,以北归契丹人打草谷充军。”他转头对韩延徽说,“即刻绘制界碑,就用汉人的《均田图》和契丹的狼图腾为记。”

桑维翰俯身捡起带血的税册,看见“民为贵”三字被血渍晕染成暗红云团。他忽然想起石敬瑭藏在粮仓的密道,那些地道里堆满了记录契丹暴行的血书——那是他们等待己久的起义檄文。

酉时三刻,幽州城南门。汉民张老七背着一袋秕谷去交税,却被契丹税官一脚踢翻:“杂种!竟敢拿喂马的东西糊弄大爷?”

张老七望着滚进泥坑的粟米,想起昨日打草谷的骑兵抢走了最后的耕牛,儿媳为护粮被砍断手指。他忽然抓起土块砸向税官:“你们不是要粮吗?拿我的命去换!”

税官挥刀劈来,却被一道剑光挡住。桑维翰的亲卫统领李从璋拨开刀刃:“放肆!这是桑大人亲定的‘义仓粮’,你敢动?”

税官看见李从璋腰间的银牌,上面刻着“南院枢密使亲卫”,顿时矮了半截。张老七认出李从璋是石敬瑭旧部,忽然跪下:“大人,救救我们......”

李从璋扶起他,袖中滑出一张纸条。张老七看见上面写着“戌时三刻,土地庙”,想起坊间流传的“忠烈祠”暗号,心中一震。

与此同时,幽州节度使府后宅。德光对着铜镜擦拭金龊箭,却见镜中倒映出桑维翰整理税册的身影。他转身时,恰好看见桑维翰将一本《唐会要》塞进书柜暗格——那是石敬瑭送的“治国礼”。

“桑爱卿在看什么?”德光逼近,靴底碾碎了地上的粟米粒。

桑维翰转身,神态自若:“回陛下,在查贞观年间如何处置贪吏。”他翻开书页,露出夹着的一缕白发,“昔唐太宗悬贪吏于市,百姓称快......”

“够了!”德光挥袖扫落案上税册,“你以为朕不知道石敬瑭在暗中屯粮?你以为那些‘义仓’真的是为了汉民?”他忽然抓住桑维翰的手腕,“说!铁砚底下藏着什么?”

桑维翰首视他的眼睛:“陛下可知,幽州百姓现在管您叫什么?‘两脚羊皇帝’——因为您既吃草,又吃人。”

德光怒极反笑,松开手取过案上的税册。他翻到“打草谷损耗”一栏,只见耶律安端报上来的数目是每日三千石,而实际掠夺的粮食足够养活十万大军。这个差距让他想起卢龙道之战中,被烧毁的粮草其实是石敬瑭故意留下的诱饵。

“传耶律安端来见朕,”德光将税册扔进炭盆,“就说朕要和他聊聊,头下户的血,究竟能不能当粮食吃。”

桑维翰退出书房时,看见月亮升上城头,照见“汉胡分界碑”上新刻的血字:“苛政猛于虎”。他摸出袖中的火折,轻轻吹燃——这是给石敬瑭的信号,契丹税赋的裂痕,己经足够撕开一道起义的缺口。

戌时,土地庙。张老七跟着人群钻进地道,看见石壁上凿着“忠烈祠”三字,烛火中有人正在刻制“抗辽义民”的木牌。李从璋站在高处,展开一幅地图:“明日午时,契丹税官会在西市称量粮食,我们如此这般......”

人群中响起压抑的欢呼声。张老七摸着腰间的短刀,刀把上刻着“石”字——那是石敬瑭暗中分发的武器。他想起白天看见的界碑,忽然明白石大帅说的“以战止战”是什么意思:只有让契丹人知道汉民的骨头比粟米更硬,才能换来真正的太平。

子时,节度使府。德光对着耶律安端的人头皱眉。亲卫汇报说,他在查验头下户粮窖时,被暗藏的硫磺炸死——可德光清楚地记得,那批硫磺本该在卢龙道之战中烧光。

“陛下,”韩延徽捧着新修的税册进来,“幽州以南的汉民开始屯田练兵,说是‘自备军粮,抵御打草谷’。”

德光接过税册,发现“两税”征收栏一片空白,“打草谷损耗”栏却墨迹未干。他忽然想起籍田时,自己的马蹄踩碎了一株稻苗,桑维翰说那是“一岁一枯荣”的希望。现在,这些希望正在汉民的屯田里疯长,而契丹的铁蹄,再也踏不碎了。

“传朕命令,”他起身走向马厩,“备马,回上京。”

“陛下不再试试汉家的税赋?”韩延徽望着他的背影。

德光翻身上马,月光照亮他衮龙袍上的焦痕——那是昨夜议事厅烛台翻倒留下的。他摸了摸腰间的金龊箭,忽然笑了:“汉家的月亮太凉,照不暖契丹人的毡帐。”

马蹄声惊醒了城根下的流民,张老七望着远去的契丹旌旗,从怀里掏出半块掺着观音土的饼子。饼子上印着个模糊的“义”字,那是他今晚在土地庙领到的“忠烈粮”。他咬了一口,苦涩中竟有一丝麦香——那是石敬瑭暗中埋下的春麦种子,正在幽州城外的荒地里,悄悄顶开压在上面的狼藉。

天显二年六月的幽州城,胡汉分界碑的阴影里,一场关于粟米与刀枪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当德光的马蹄踏碎最后一片月光时,桑维翰正在清点义仓的存粮,李从璋的密探带回了耶律倍的新密信,而张老七们的短刀,己经在磨刀石上,磨出了汉家文明的冷光。


    (http://wmfxsw.com/book/787890-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