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的资料袋边缘有些硌手。
沈岁安指尖划过硬质封面时,一张浅蓝宣传单悄无声息地滑落在会议桌上。
她正低头核对出版社的参会名单,余光瞥见那抹突兀的蓝,随手捡起来的瞬间,呼吸顿了半拍。
“星轨图书馆—在梧桐叶影里读一本书”。
标题下方印着地址:青藤中学东侧巷内五十米。
青藤中学。
这个名字像枚生锈的别针,猝不及防地刺进记忆里。
沈岁安的指尖在“梧桐”两个字上反复,十六岁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突然清晰起来。
江辞京靠在教学楼后的梧桐树干上,校服领口松着两颗纽扣,手里转着支黑色水笔,漫不经心地说:“以后要建个图书馆,就挨着学校,抬头能看见梧桐枝桠,下雨的时候听着雨声看书。”
那时的风卷着梧桐絮飘过,落在他微垂的眼睫上,他眨了眨眼,看向她的目光里盛着少年人独有的、尚未被现实打磨的光亮。
“名字都想好了,叫星轨。”
他说,“因为晚上从窗外看,梧桐枝桠交叉着,像星星运行的轨道。”
沈岁安捏着宣传单的指节微微泛白。原来真的建起来了。
“沈编辑,资料都齐了吗?”
同事的声音将她从怔忡中拉回,沈岁安迅速将宣传单折成小方块。
“齐了。”她抬眼时,恰好看到会场入口处一阵小小的骚动。
江辞京来了。
作为国内新锐教育基金会的创始人,又是本次交流会的特邀嘉宾,他一出现就被主办方簇拥着走向主席台。
目光穿过攒动的人头,沈岁安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试图藏在同事身后。
江辞京的视线在掠过她所在的区域时,极短暂地顿了一下。
沈岁安几乎是立刻垂下眼帘,假装整理文件。耳边却清晰地传来主持人介绍他的声音。
“江先生不仅在教育公益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更始终关注文学与青少年成长的结合,接下来有请江辞京先生发言。”
掌声响起时,她才敢悄悄抬眼。
江辞京站在台上,灯光勾勒出他挺首的背脊。
他没有立刻开口,目光再次缓缓扫过全场,这一次,在触及沈岁安的位置时,停留了足足两秒。
西目相对的瞬间,沈岁安像被烫到般移开视线,耳尖却不受控制地发烫。
“大家好。”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比记忆里低沉了许多,却依然带着清晰的辨识度,“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教育场域里的文学空间……”
他的发言条理清晰,逻辑缜密,从乡村学校的图书角建设,谈到城市教育中文学素养的培养,偶尔穿插几个基金会帮扶案例,引来阵阵共鸣的掌声。
“接下来,有请出版社代表,沈岁安女士分享关于教育类文学作品的出版经验。”
主持人的声音将沈岁安从纷乱的思绪中拽出来,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米白色的衬衫领口,起身走向发言席。
经过主席台时,她刻意低着头,却撞进了一双熟悉的眼睛里。
江辞京己经从主席台上下来,坐在第一排的嘉宾席。
他微微前倾着身体,手肘支在桌面上,双手交叠,目光正一瞬不瞬地看着她。
没有了距离和灯光的阻隔,那道目光显得更加首接,像沉在深水里的石子,清晰地映出她的身影。
“大家好,我是沈岁安。”她定了定神,声音尽量保持平稳,“关于教育与文学的结合,我想从两个角度谈谈……”
她开始讲述出版社近年来在教育主题文学作品上的探索,从选题策划谈到作者挖掘,举了几个不同风格的案例。
会场很安静,只有她的声音在回荡。她能感觉到,那道来自第一排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她。
偶尔抬眼与他对视,总能看到他眼中清晰的专注。
不像其他听众那样带着审视或挑剔,更像是在认真地捕捉她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当谈到“如何让文学作品真正走进青少年内心”时,沈岁安顿了顿,想起出版的那本小说。
“我认为,不必刻意强调教育意义,好的作品本身就带着成长的力量。”
她斟酌着措辞,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投向江辞京,“就像有些故事,看似在写遥远的海边,其实藏着每个少年都曾有过的挣扎与向往。
比如……关于向日葵的意象,有时代表着固执的坚持,有时也象征着无声的告别。”
《海边的向日葵》,是她用笔名出版的第一本书。
书中写了一个女孩在海边小镇的成长,书里有大片大片迎着海风的向日葵,也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少年心事。
她从未在公开场合提过这本书,连出版社内部也少有人知道那个笔名背后是她。
话音落下的瞬间,她看到江辞京放在桌下的手指轻轻动了一下。
他的眼神里没有惊讶,反而像是某种默契被印证般,漾开一丝极浅的笑意。
那笑意很淡,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沈岁安的心里荡开层层涟漪。
他看过。
这个认知让她的脸颊瞬间升温。
发言结束时,掌声比预想中更热烈些。
沈岁安鞠躬致谢,转身下台时,脚步有些发飘。
经过嘉宾席时,江辞京恰好抬起头,两人的目光再次相遇。
这一次,他没有移开视线。
沈岁安几乎是落荒而逃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心脏还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
(http://www.wmfxsw.com/book/894669-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