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萱传授完种植知识后,村民们对土豆种植的热情更加高涨,对丰收也充满了信心。然而,林萱心中明白,虽然目前土豆地整体情况良好,但为了确保种植方法的万无一失,也为了探索出最适合本地的种植模式,以便未来推广,进行小范围的精细化种植试验是很有必要的。
林萱找到村里参与土豆种植的几位骨干村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叔伯们,虽然咱们现在的土豆地看着长势不错,但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种土豆,我想在旁边划出一小块地,做一些不同种植方法的试验。这样就算有问题,也不会影响大片的土豆地。”
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叔点头赞同:“萱丫头,你想得周到。这种地啊,就是得多尝试,摸索出最合适的法子。你说咋弄,俺们都听你的。”
得到大家的支持后,林萱和村民们在荒地边缘挑选了一块约半亩大小的土地。这块土地的土壤条件和整体荒地相似,但相对独立,便于观察和管理。
林萱首先对这块试验田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她将试验田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
在第一个区域,林萱尝试调整了土豆的种植间距。她把原本标准间距的土豆苗,一部分种得稍密一些,另一部分种得更稀疏,想看看不同间距对土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她向村民解释道:“叔伯们,咱们都知道土豆需要一定的生长空间,但到底多宽的间距能让土豆长得最好,还得试验一下。要是种得密,可能互相争抢养分,但也许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种得稀,虽然单株土豆养分充足,可土地利用率又可能不高。”
在第二个区域,林萱采用了不同的施肥方式。除了之前大家一首使用的农家肥,她还尝试添加了一些自制的混合肥料。这种混合肥料是林萱根据土豆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将草木灰、动物粪便、碾碎的鱼骨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她对村民说:“这种混合肥料含有土豆生长需要的多种养分,看看和单纯用农家肥相比,哪种效果更好。”
第三个区域则是关于浇水频率的试验。林萱安排一部分土豆苗按照常规的间隔天数浇水,另一部分则根据土壤湿度来灵活浇水。她拿着一个自制的简易土壤湿度检测工具,对村民们说:“大家看,这个工具插在土里,就能大概知道土壤的干湿程度。咱们试试按照土壤实际湿度浇水,说不定能更精准地满足土豆的水分需求。”
规划好后,林萱和村民们开始动手调整种植和管理方式。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土豆苗移栽到相应的区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施肥、浇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萱每天都会来到试验田,仔细观察土豆苗的生长情况。她认真记录下每一株土豆苗的生长数据,包括叶片的颜色、大小、茎的粗细,以及块茎的膨大速度等。
一天,林萱发现密植区域的土豆苗叶片开始发黄,她皱起眉头,仔细检查土壤和植株。经过分析,她认为可能是因为植株过于密集,导致通风不良,养分竞争激烈。于是,她立刻组织村民对这部分土豆苗进行了适当的疏苗,去除了一些较弱的植株,改善了通风和养分供应情况。
而在混合肥料区域,土豆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叶片翠绿且富有光泽。林萱看着这些土豆苗,心中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继续试验的决心。
在观察浇水频率试验区域时,林萱发现根据土壤湿度灵活浇水的土豆苗,在干旱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保持生机。这让她意识到,这种浇水方式或许更适合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验田的土豆苗进入了成熟期。林萱和村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对不同区域的土豆进行挖掘收获。
当他们挖出密植区域疏苗后的土豆时,发现虽然单株土豆的个头相对较小,但由于保留了合适的植株数量,总体产量并不低。而采用混合肥料区域的土豆,块茎又大又,产量明显高于只用农家肥的区域。根据土壤湿度灵活浇水区域的土豆,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土豆的品质也更好,表皮光滑,口感更佳。
看着试验田收获的成果,林萱和村民们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这次小范围种植试验的成功,为他们未来大规模种植土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林萱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她将带着这些经验,进一步优化土豆种植方法,带领村民们在这片荒地上创造更多的奇迹,迎接真正的丰收……
(http://www.wmfxsw.com/book/892099-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