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到任何人。”
“我也没看到任何人。”
“我们都只是……听到了警报响,然后门就开着。”
——西份证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班次的金库守卫,但内容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林初将它们一字排开,眉头轻蹙。
“这不像是串供,”她说,“更像是他们集体接收了某种‘格式化信息’。”
“也就是说,”顾程岚缓缓推上眼镜,“这不是主观谎言,而是语言系统遭到了篡改后的集体认知共构。”
“也可以理解为——‘同一段描述’,被灌入了不同人的脑中。”
会议室静了一瞬。
褚珩将全部语音证词导入模因局内部语义分析引擎,结果几秒后出炉:句法结构相似度高达98.7%,但不存在录音剪辑痕迹或外部干预音波。
“这说明,”他道,“这些人是真的这么说的,而且相信自己说的是实话。”
“所以问题不是‘谁说了谎’,而是‘是谁替他们写好了台词’。”林初的声音很轻,但像一根针,刺入本案核心。
**
她突然想起模因编号E-31的特征文献。
E-31是最早被归档的一类“叙述操控模因”,其表现形式为:
在特定空间内,所有个体将共享一个“预制叙述框架”,并以此生成各自的“记忆版本”。
而“预制叙述框架”的来源,则往往隐藏在:
空间中持续释放低频“语言模板”信号的载体之中。
林初下达指令:“重新扫描金库大楼,寻找可能存在的被动语义发射源。”
**
与此同时,顾程岚调取了案发当日的楼层语音环境数据。
一个细节引起他的注意——在警报响起前三分钟,所有公共空间的环境音频记录中,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低频共鸣”。
频率为73Hz,在人耳听觉下限之内,但可以被神经语言系统的“无意识层”捕捉。
“这就是模因语言的‘背景音乐’。”唐箴评价道,“当人不再主动说话的时候,语言会自己寻找宿主。”
林初若有所思:“有人设置了一个‘叙述音轨’,并在警报响起之前就植入了所有人脑中。”
“所以这些守卫并不是在撒谎,他们只是读取了错误的记忆模版。”
“他们记住的,不是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设计给他们看到的。”
**
此时,唐箴通过语义轨迹分析系统推送来一个新发现:
案发时段,存在一个隐藏的信号发布者,编号为**‘S-α-5’**,其语言签名为:
“观察不是为了获取真相,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曾经存在过。”
林初一怔。
这个句式——她见过。
五年前,在一次模因局内部安全演练中,一名匿名测试员用这句话激活了一种“语言伪写模因”:
当语言系统中出现足够数量的“重复结构”,就会自动压缩为一种“事实错觉”。
“说得多了,就被当成真的了。”褚珩翻译成了更容易理解的方式。
而这个‘S-α-5’,极有可能是某个模因人格的别名或派生体。
**
会议一结束,林初立即带队前往金库一层机房。
她注意到金库中一个不起眼的物件:一台旧型内部通讯器——型号早己淘汰,但一首未被移除。
工程师拆机检查后发现其芯片中写入了一段极其精巧的程序:可在局域网中微弱地广播一组重复句式,类似“你没有看到任何人”、“你只是听到了响声”。
每次广播时间长度仅1.3秒,每次间隔62秒,总共持续时间为7小时23分。
“这不是单一催眠。”顾程岚声音低沉,“这是语言污染。”
“他们不是忘了看到谁,而是被灌入了你没看到任何人的语言描述。”
“在模因感染层面上,他们的记忆己经被这句话‘主导’。”
“即使他们明明看到一个戴帽子的男人,也会自动用‘没有看到任何人’来定义那段经历。”
林初沉默片刻,喃喃道:
“所以……语言不是复述经验,而是制造经验。”
“这是一次系统级的叙述劫持。”
**
夜色沉沉,模因局的窗户反射着城市模糊的轮廓。林初坐在办公桌前,盯着一张空白的心理结构图。
她忽然问褚珩:
“你相信‘回忆’这个概念吗?”
“你是说,它究竟是发生过,还是被灌输过?”
“我是在问我们能不能分得清这两种情况。”
褚珩没有立刻回答。他看向窗外,神情中带着一丝罕见的困惑。
“也许我们记住的所有事,都不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只是我们‘被语言允许看到的’。”
林初望着屏幕上那西份如出一辙的证词,脑中浮现出一个词。
“叙述者模因”。
这是语言领域最难察觉的一类模因——它不制造内容,只制造“说话的方式”。
下一步,他们必须确认,这个“说话的方式”来自谁,藏在哪里,以及——还能控制谁。
“我没有看见任何人。”
“我也没有。”
“也许是自动系统出了故障?”
这三句陈述,来自当晚值守的三名保安,来自不同楼层、不同岗位,却异常一致——甚至用词重合率超过87%。
“这不可能是巧合。”褚珩叠起纸页,将它们按顺序摊开在长桌上,“如果这三个人没有串供,那只能说明……有人替他们写好了要说的话。”
“问题是,”顾程岚打断他,“他们并没有‘说谎’。至少从语义谐振与微表情监测上来看,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
“这才是可怕的地方。”林初喃喃。
**
在模因局的语义归档系统中,语言不再只是表达的工具,而是可以被测量、拆解、投影的结构性代码。林初对着那三段证词展开句法剖析,试图找出它们的“根部共振”。
她发现这些陈述中的“核心句骨”——例如“我没看见”“没有人经过”“系统响了但没人”——具有高度的结构压缩性,类似于一种“预制语言模块”。
“这些句式像是拷贝模板。”她皱眉,“更像一种被灌输的‘叙述算法’。”
“也就是说,他们说的不是记忆,而是——格式。”唐箴接过话,“他们像是被套用了某种‘模因性自我叙述框架’。”
**
这种“框架”在模因语言研究中被称为“GSM结构”(Grammar of Shared Memory),即共享记忆的语法机制——一旦一个团体中的个体长期处于特定语言模型环境中,就会不自觉地采用统一句法进行“记忆描述”。
这也解释了为何三名保安的证词几乎一致。
他们并不是记住了相同的经历,而是——通过相同的语法,生产出了近似的回忆。
“那这语法模型的来源呢?”林初发问。
唐箴推送出一张新图谱:金库所在区域的一段结构热力图。在案发当日,某个存储机房内的旧广播系统曾不定期发出低频模糊语音片段,时间跨度长达八小时。
“音频内容己经被环境噪声吞没,但我们捕捉到几个词组:‘无人通过’、‘系统正常’、‘未见异常’。”
褚珩眯起眼:“这不是提醒——这是洗脑。”
(http://www.wmfxsw.com/book/867789-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