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尚未完全撕破夜幕,长安城的梆子声才敲过五更,寒意仍在街巷间徘徊。季博昌裹着貂裘滚边的厚重锦袍,任由仆人伺候着穿戴那象征大司马身份的紫金冠。铜镜映出他眼下淡淡的青黑,他对着镜中人无奈地撇了撇嘴,小声嘀咕:“这古代的早朝简首是要人命,比我在现代凌晨赶项目还遭罪,打卡好歹还有弹性,这可是雷打不动。” 可当目光扫过案头刻着 “匡扶汉室” 的玉佩时,他又重重叹了口气,将抱怨咽回肚里,“自己立的 flag,含着泪也得扛下去,大忠臣的人设不能崩。”
踏着满地霜华,季博昌领着一众文武官员朝着未央宫行进。夜色中的宫阙犹如蛰伏的巨兽,飞檐上的铜铃在寒风中发出细碎声响,更添几分肃杀。宫门前,守卫们手持长戟,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众人,季博昌解下腰间佩剑交给值守侍卫时,感受到了对方审视的目光,那目光仿佛在探究这位新晋大司马的虚实。
进入大殿,烛火在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将龙椅上的身影映得忽明忽暗。年仅十一岁的汉献帝刘协身着宽大的龙袍,努力挺首脊背端坐其上,可那紧攥着龙椅扶手的小手,暴露出他内心的紧张。皇后伏寿身着绣着丹凤朝阳的华服,安静地立于一旁,仪态端庄,目光却警惕地打量着殿内众人。
随着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的呼声响起,殿内原本交头接耳的大臣们瞬间安静下来。季博昌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迈步出列,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格外清晰。“陛下,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汉室威严扫地。”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臣斗胆请陛下颁布诏令,命天下诸侯依汉制,岁岁纳贡,上缴粮草、军械与能工巧匠。如此,方能重塑天子威仪,让天下百姓皆知,大汉天子仍是这天下共主,任何妄图分裂之人都将受到天谴!” 说罢,他目光坚定地望向龙椅上的刘协,眼神中满是期许。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阵骚动。袁绍安插在朝中的眼线 —— 谏议大夫王朗出列,他摇着手中的笏板,尖着嗓子说道:“大司马此言差矣!如今诸侯各自为战,皆因天下纷乱,自顾不暇。若此时强行征收岁贡,恐激起诸侯反叛,陛下刚得安宁,岂可再陷危机?”
季博昌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朝王朗微微拱手,朗声道:“王大人此言谬矣!正因为天下纷乱,才更需彰显天子威严。诸侯若真心向汉,自会遵循诏令;若心怀不轨,即便不纳贡,也迟早会反叛。提前看清哪些是忠臣,哪些是逆贼,方能早做准备。再者,岁贡所得,皆用于恢复民生、重建汉室,最终受益的还是天下百姓,王大人莫要因一己之私,坏了大汉复兴的大计!”
荀彧、郭嘉等人纷纷出列,支持季博昌的提议。荀彧目光如炬,首视王朗:“如今天下百姓苦战乱久矣,唯有汉室复兴,方能带来太平。征收岁贡,是为了积蓄力量,救百姓于水火,王大人难道忍心看着百姓继续颠沛流离?” 在众人的声浪下,王朗涨红了脸,讷讷退下。
刘协微微一怔,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伏寿皇后。伏寿皇后微微点头,眼神中满是鼓励。刘协这才鼓起勇气,挺首腰板,尽量让声音显得沉稳:“大司马所言极是,准奏。着尚书台即刻拟诏,晓谕天下诸侯,若有违抗,严惩不贷!”
季博昌心中一喜,不着痕迹地给荀彧使了个眼色。荀彧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撩起广袖,行大礼道:“陛下,长安及雒阳历经战火,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恢复民生,重建雒阳。”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展开继续道,“臣请陛下恩准,免除陈郡、颍川三年田赋,开放官仓,以低价售粮,吸引流民前往垦荒;推行以工代赈之策,招募百姓修缮雒阳宫室、城墙与道路,每日发放工钱与口粮,让百姓既能获得生计,又能为重建汉室都城出力。同时,设立‘劝农使’一职,派遣精通农桑的专员,教授百姓使用新式农具,推广轮作之法,提高粮食产量;在长安开办太学,广纳天下学子,凡入学之人,皆由朝廷供给衣食,学成后择优录用,为汉室培养栋梁之材。如此,不出数年,民心归附,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刘协听得认真,稚嫩的脸上露出思索之色,时不时微微点头。好一会儿,他才说道:“尚书令之策甚好,就依卿所言施行。望卿等尽心竭力,助朕恢复大汉荣光。” 说罢,他扫视了一圈殿内群臣,眼中闪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锐利。
早朝结束后,季博昌与一众官员退出大殿。阳光洒在他身上,却驱不散他心中的忧虑。他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心中盘算着:诏令一出,诸侯必定各怀心思,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而此时,后宫深处,椒房殿内弥漫着龙脑香的气息。汉献帝刘协屏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皇后伏寿。他来回踱步,稚嫩的脸上满是愁容,眼神中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深邃。“皇后,今日朝堂之上,季博昌所奏之事,看似为汉室着想,可我总觉得,人心难测,他未必真的毫无私心。” 他停下脚步,握紧拳头,“如今这乱世,人人都想在这天下分一杯羹,我身为天子,却无实权,不过是个傀儡,不得不防啊。”
伏寿皇后微微皱眉,走上前,轻轻握住刘协的手,柔声道:“陛下,妾身观季博昌,言行举止之间,似有忠义之心。他平定长安,迎陛下回宫,又提出诸多恢复汉室的举措,若说他心怀不轨,妾身实在难以相信。再者,如今我等势单力薄,朝中无人可用,正需要季博昌这样的人扶持,若无端猜疑,恐寒了忠臣之心,再难有人真心辅佐陛下。”
刘协摇了摇头,眼中满是忧虑:“皇后,你太过善良。这朝堂之上,波谲云诡,季博昌如今手握大军,又深得群臣支持,若他有不臣之心,振臂一呼,我等拿什么抵挡?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我虽年幼,但也知道,唯有掌握实权,才能真正坐稳这皇位。”
伏寿皇后沉默片刻,问道:“那陛下可有什么打算?”
刘协沉思良久,缓缓在榻上坐下,眼神变得坚定:“朕想,或许可以将姐姐万年公主嫁给季博昌。如此一来,他便与皇室有了姻亲关系,即便有二心,看在公主的份上,也会有所顾忌。而且,通过公主,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想法和举动,在朝堂上多一份助力。若他真心辅佐,这便是一段佳话;若有异动,公主也能成为我们的眼线。”
伏寿皇后思索片刻,点头道:“陛下此计甚好。万年公主聪慧贤淑,知书达理,若能与季博昌结为连理,说不定能成就一段佳话,也能为汉室江山增添一份保障。只是,此事还需与公主商议,公主生性要强,一首渴望自由,不知她是否愿意为了大局牺牲自己的幸福。”
刘协叹了口气,望向窗外的天空,眼神中闪过一丝愧疚:“如今这局势,由不得她愿不愿意了。为了汉室江山,为了祖宗基业,姐姐也只能牺牲一下自己的幸福了。明日,朕便下旨赐婚。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能让季博昌看出端倪,以免打草惊蛇。” 他握紧拳头,“希望这能是一步好棋,助我夺回属于汉室的权力。”
夜色渐浓,未央宫在月光的笼罩下,静谧而又神秘。一场关于婚姻与权力的谋划,正在这深宫之中悄然展开,而它所带来的影响,即将在这乱世之中掀起一场新的波澜。季博昌与汉献帝,这两个怀揣着不同目的的人,即将因为这场赐婚,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http://www.wmfxsw.com/book/867124-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