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古代消息传递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0章 古代消息传递慢

 

“老驴叔,暂时的话,我给你三年的管理期!”

“三年之后,你就要调离,可以回大同坞,或者安排去其他地方,这事儿还很遥远,等以后再说。”

“但有一个事儿是确定的,你只能管理这里三年!”

老驴叔依旧狂喜。

“陛下,让我当三年坞主也行!我魏老驴有朝一日也能当坞主,哈哈,三年后我就是死了都值啊!”

妈的,自己都要当坞主了,这可是以前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这次自己这个魏老爷,可就名副其实了啊!

爽!

“那可不行!什么三年之后死了都行的话不要再说了!”

“您老可是咱大汉的擎天之柱,三年后,您肯定是要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可不能轻易说死了什么的!”

“好好好,陛下,老臣一定好好活着,先为陛下守三年坞堡,以后也要继续为陛下鞠躬尽瘁!”

听到赵涌泉这么夸他,老驴叔感觉似乎比让他当三年坞主更开心!

嗯,算了,终究还是差一点。

到底还是当三年坞主这种实惠更开心一点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赵涌泉把老驴叔留在了周家坞,当名义上的坞堡,实际上的乡长。

然后把陈静小组留在这里,辅助老驴叔管理。

真正的管理者,还是陈静她们这三个娃娃。

老驴叔的水平,当个大队长,管三百多号人,都经常出各种小乱子。

真让老驴叔管这一千多人,怕是要出大乱子了!

不过也未必,老驴叔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嘛,就是提升速度有点慢。

赵涌泉手底下三个小组。

刘国栋主要是负责外出采买。

就他是个男的,更适合外出,哪怕只是个小男孩。

锦衣己经成自己的丫鬟了,而且小丫头也表现出对他很强烈的依恋,肯定不愿意去其他地方。

而陈静,虽然肯定也不想留在这边,而且还是个胆子不大的小女孩。

但没其他人可用了啊。

为此,赵涌泉特意把陈静母亲调派了过来,安排在她身边工作。

就让陈静母亲照顾陈静和另外两个小娃娃。

这样安排,应该能让小女孩安心很多!

陈静还是有点不想,事后偷偷的找赵涌泉,问他可不可以改变命令,甚至还掉了金豆子。

这丫头,胆子是真不大,太缺乏安全感了。

嗯,可能跟她也没父亲有关系。

这年头死的人太多了,所以没有父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就多。

赵涌泉只好安慰她,老驴叔要在这里待三年,她不用。

回头等他培养出更多人手,就找人替换她。

而且她也不是必须一首待在这里,可以在这边待几天,回大同坞待几天。

这边只要不是长期没人管理,应该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小丫头这才展颜一笑。

还和赵涌泉拉钩,说不许骗她。

在陈静这丫头的心里,可能赵涌泉的形象己经和她心里父亲的形象重合了吧。

赵涌泉来周家坞,只是看了一圈,当天就回去了。

然后给老驴叔,或者说陈静小组安排了任务。

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抽调周家坞的人,去大同坞工作,加速建设!

赵涌泉刚穿越来的时候,是春天春耕的时候。

现在己经入夏了,农活没那么忙了,从周家坞抽调一些人手没问题。

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不太乐意的。

老百姓就这样,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是很少愿意去其他地方的。

哪怕只是十几里外。

哪怕别人说,大同坞的生活条件特别好!

不但工钱多,每天两顿干小米饭能吃七分饱!

我又没亲眼见过,我不信!

这种情况下,只能摊派任务了。

一家抽一两个人过去,干一些日子的活儿,再换另外一批人。

这么摊牌又一次之后,就不用再继续摊派了。

因为这次亲眼看到了,不信也得信了。

去的人一个周期之后回来,立刻赶着自家人快去!

快去吃小米饭小米饼,没有加野菜的小米粥,还有炒菜啊!

那可老香了!

还有,工钱也确实如承诺的那样。

按照壮劳力一天十文钱的标准来的!

这些天赚的工钱,都可以买一尺布,给老爹做一身新衣服了!

老爹一辈子没穿过新衣服,自己这个儿子能给老爹做一套新衣服,那可太自豪了!

对了,可不可以申请多去两个人啊!我还想去!

反正现在田里不忙!

对于这种请求,自然不无应允!

就这样,大同坞的在线人数高峰突破了一千人!

一千人一起搞建设,比以前快了好几倍啊!

这么多人来这边工作,赵涌泉就调整了一下。

首先就是把采买队规模调整到了十台牛车。

加大力度购买木材!甚至出钱购买茅草!

这是因为突然增加的人口太多,房子不够住了。

所以要先盖房子,至少让大家别睡露天草地。

那就先把计划中坞堡外围两百套茅草屋都盖起来吧!

而买茅草,那是因为不停的搞建设,需要的茅草数量太庞大了!

大同坞附近的土地都要被薅秃了!

再薅下去,感觉都要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了!

那就花点钱吧,反正这东西也便宜!

也能给周围其他老百姓一些福利。

他们每天薅草晒菜,也能赚点钱。

也让他们间接了解到大同坞的情况,心生向往,也会不断有人来投奔!

还能让人口继续不断提升!

此外,因为多了一个坞堡,而周家坞原本的士兵几乎都死光了。

所以防御压力也提升了。

赵涌泉想了想,就又扩招了一百士兵。

士兵数量提升到了两百。

别的坞堡,一个坞堡差不多就有这么多兵。

但赵涌泉走的是精兵路线。

好吧,其实还是觉得人手不够用,人手也要用在更重要的建设上面。

暂时搞两百士兵,应该够用了。

两百士兵,周家坞这边驻守五十人,每天跟着采买队的士兵,从三十增长到五十。

采买队扩招了。

现在工作的人多,工钱也是水涨船高。

为此他盐的出货量也在增加。

这就更扎眼了。

所以为了安全,不得不再增加一点护卫的数量。

没办法,手底下的人暴涨至接近两千人。

光是两百个士兵,一天的军饷就是三千。

大同坞这边搞建设的人数大概一千左右,男女老少平均下来,一天也要总计六千左右的工钱。

这就小一万了。

每天大量采买各种物资什么的,也要钱啊!

而且东西还贵呢!比工钱军饷更高。

就算一天两万五的开销吧,换成盐巴,那也是五百袋啊!

这影响多大?

就这么说吧,这年头人用盐谨慎,一袋盐大约够一百个人一天的消耗。

他一天出的盐,够五万人维持消耗的!

这己经超过北方一个普通县城人口数量了!

也就是仗着这年头消息传递速度实在是慢,不然他这块大肥肉,可能早就被人给盯上了!

这也是赵涌泉查了很多资料,才敢这么嚣张的贩盐的缘故。

那么,所谓的古代消息传递慢,有多慢呢?

这么说吧,以现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假如某地叛乱,不管是哪里,今天你敢堂而皇之的喊出来,明天你就没了。

而古代呢,近一点的话,大概几个月就有人来剿匪了。

如果是远一点的地方,剿匪大军几年之后才来都是正常的!

所以赵涌泉才敢这么嚣张!

觉得哪怕自己这么嚣张的当私盐贩子,至少也要一年半年之后,才能引起一些能威胁到自己的大人物的注意。

而经过一年半年的发展,他觉得能威胁到自己的人应该就不多了!


    (http://www.wmfxsw.com/book/855135-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