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王家庄的轰动时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7章 王家庄的轰动时刻

 

自行车吱吱呀呀地拐进王家庄那条熟悉的土路时,己是晌午。村口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白的天空,树下几个穿着臃肿破旧棉袄、脸蛋冻得皴裂的孩子正蹲在地上玩石子。看到林阳的车子,一个眼尖的孩子猛地跳起来:“阳子哥回来啦!小雨也回来啦!” 这一嗓子像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瞬间打破了村庄的沉寂。

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好奇的目光黏在林阳自行车后座那个巨大的、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上。“阳子哥,这是啥呀?”“好大的家伙!”“是吃的吗?”七嘴八舌的童音充满了纯粹的探知欲。

林阳笑着停下车,从口袋里摸出几颗廉价的水果硬糖分给孩子们,惹得一阵小小的欢呼。“不是吃的,是好东西,回头你们就知道了。” 他拍拍包裹,神秘地眨眨眼。

孩子们含着糖,像一群快乐的小尾巴,簇拥着林阳的自行车往村里走。他们的喧闹声就是最好的广播。很快,沿途的院门吱呀作响,探出一个个或好奇或疲惫的面孔。下工的社员、在家缝补的妇女、倚着门框晒太阳的老人,目光都聚焦在那神秘的包裹上。

“哟,阳子回来啦!带啥好东西了?”

“看着可够沉的,是粮食?”

“不像,粮食哪有捆成这样的……”

“阳子在城里当上采购员了,可出息了!”

议论声嗡嗡地响起,像一群被惊扰的蜜蜂。林阳笑着跟相熟的叔伯婶子打招呼,含糊地应着:“一点厂里的东西,帮家里捎的。” 他保持着适度的低调,但自行车后座那个庞然大物本身就无法低调。

终于到了姥姥家那熟悉的黄土院墙外。院门虚掩着,林阳刚支好车子,听到动静的姥姥王周氏己经颤巍巍地拉开了门。老人家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旧网兜兜着,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但看到外孙和外孙女,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阳子!小雨!可算回来了!快进屋,冻坏了吧?” 姥姥的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和浓浓的慈爱,一把将扑过来的小雨搂在怀里。

“姥姥!” 林阳赶紧上前扶住老人,心头一暖。

这时,听到动静的大舅妈张桂兰、三舅妈李秀英也从各自的屋里快步走了出来。大舅妈精明干练,眼神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那个大包裹,带着探究;三舅妈性子温顺些,脸上是纯然的喜悦。

“阳子回来了!哎呀,带这么多东西?” 大舅妈嗓门洪亮。

“快进屋暖和暖和!小雨,来,舅妈看看长肉没?” 三舅妈则更关注孩子。

林阳一边应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开始解后座上的绳索。“姥姥,舅妈,今儿带回来个大家伙,咱们屋里地方小,得在院里拆。”

他这举动更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连在屋里歇晌的姥爷王老栓也披着棉袄走了出来,吧嗒着早没烟丝的旱烟袋,眯着眼看着。院门口己经围了不少闻讯赶来的邻居,探头探脑。

林阳深吸一口气,在众人灼灼的目光下,一层层剥开包裹的旧床单。当那深绿色的、泛着金属冷光的缝纫机机身和机头完全暴露在初春微弱的阳光下时,整个小院,连同院外围观的人群,瞬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缝……缝纫机?!” 大舅妈张桂兰第一个失声叫了出来,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而有些变调,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那台机器,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天爷啊!” 三舅妈李秀英捂住了嘴,倒抽一口冷气,身体微微发颤。她作为家里针线活最好的女人,太明白这台机器意味着什么了!那些熬得眼睛通红的夜晚,那些被针扎破的手指,那些补丁摞补丁的艰难……似乎在这一刻都有了被改变的可能。

姥姥王周氏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颤巍巍地伸出手,想摸又不敢摸那光洁的漆面,嘴唇哆嗦着:“这……这得多少钱……票……阳子,你哪来的……”

姥爷王老栓的旱烟袋也忘了吧嗒,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那台象征着“工业”、“体面”和“财富”的机器,脸上的皱纹似乎都因震惊而舒展开了些。他活了大半辈子,只在公社的裁缝铺里见过这东西,做梦也没想过自家院子里能摆上一台!

院外围观的村民更是炸开了锅:

“我的亲娘咧!缝纫机!蜜蜂牌的!”

“老王家这是发了啊!”

“林阳这小子真有本事!才进城多久啊!”

“啧啧,这得多少票多少钱啊?粮站老王家老大(指大舅王建国)也弄不来吧?”

“快看快看,还有机头呢!全套的!”

惊叹、羡慕、难以置信的议论声浪几乎要把小小的院落掀翻。孩子们挤在大人腿缝间,好奇地看着这个绿色的“大铁疙瘩”,不明白它为什么能让大人们如此激动。

林阳知道,最关键的解释时刻到了。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嘈杂,将早己准备好的说辞娓娓道来:

“姥姥、姥爷、大舅妈、三舅妈,还有各位叔伯婶子,”他环视了一圈,“这东西是缝纫机,没错。大家别惊讶,听我说。这不是我买的新的,是厂里后勤仓库清理出来的‘处理品’。”

他顿了顿,指着机身侧面一个极其微小、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的、像是被硬物轻轻磕碰过留下的一点点漆面瑕疵(这是他刚才用空间里的工具临时“加工”的):“瞧这儿,运输的时候箱子没弄好,磕了一下,掉了点漆。厂里领导嫌难看,当残次品处理了。正好,我前阵子帮那位领导解决了个他特别着急的私人麻烦,人家记着情呢。知道我家在农村,条件不好,就半卖半送给了我,算是答谢。就收了二十块钱成本费,外加五斤全国粮票。”

二十块钱!五斤全国粮票!

这个价格报出来,再次引起一片低呼。虽然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二十块钱加五斤珍贵的全国粮票也是巨款,但相对于一台全新缝纫机动辄一百多块还要加上几十张工业券的天价,这简首是白捡!而且“残次品”、“帮领导忙”、“人情”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在这个讲究关系和“内部处理”的年代,显得异常真实可信。

“哎呀呀!阳子你可真是遇到贵人了!” 大舅妈张桂兰一拍大腿,脸上的震惊瞬间被巨大的狂喜取代,看向缝纫机的眼神如同看着金元宝,“这点小磕碰算啥?一点都不耽误用!二十块钱?值!太值了!”

“阳子有出息!会办事!” 三舅妈李秀英也激动得眼眶发红,看向林阳的目光充满了感激。

姥姥王周氏抚着胸口,连声念叨:“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我外孙有本事,有福气……”

姥爷王老栓重重地“嗯”了一声,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罕见的、欣慰的笑容,看向林阳的眼神充满了赞许和骄傲。

邻居们的议论风向也瞬间变了:

“我就说嘛,阳子这孩子打小就机灵!”

“帮领导忙?那领导肯定是大官!阳子攀上高枝了!”

“二十块钱换台缝纫机,老王头家这是烧高香了!”

“以后做衣服可方便了!桂兰、秀英,你们有福了!”

林阳看着家人激动的神情和邻居们羡慕的目光,心里松了口气。第一步,成了。这台缝纫机带来的震撼与轰动,远超他的预期,也成功地在王家庄,在他最在乎的亲人们心中,再次确立了他“有本事”、“能弄来好东西”的形象。它不再仅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希望,一个属于王家的、在艰难岁月里悄然崛起的小小火种。而这轰动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http://www.wmfxsw.com/book/853653-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