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 禅让风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078章 禅让风波

 

刘欣却异常认真:"朕不是开玩笑。你看这满朝文武,有谁比你更懂朕的心思?有谁比你更有治国的才能?尧禅舜,舜禅禹,不都是传贤不传子吗?"

董贤浑身发抖,冷汗浸透了里衣:"陛下三思!微臣出身寒微,德不配位,必遭天谴啊!"

刘欣大笑,将董贤拉起来:"朕就喜欢你这谦逊的性子。不过此事不急,容朕慢慢筹划。"

当夜,董贤在府中辗转难眠。皇帝的"玩笑"让他心惊胆战。他清楚,这个念头一旦公开,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

果然,次日早朝,刘欣竟当众宣布:"董爱卿一封信退十万兵,此等大才,古来罕有。朕思及尧舜禅让之美,有意……"

"陛下!"丞相朱博厉声打断,"臣有本奏!"

刘欣不悦地皱眉:"讲。"

朱博跪伏在地,声音却铿锵有力:"臣闻‘天子无戏言'。陛下今日之言,若传出去,恐动摇国本啊!"

满朝文武纷纷跪倒:"请陛下三思!"

刘欣面色阴沉,正要发作,董贤己抢先出列,重重叩首:"陛下!微臣惶恐!朱丞相所言极是。微臣不过尽忠职守,岂敢有非分之想?请陛下收回戏言!"

朝堂上一片死寂。刘欣盯着董贤看了许久,忽然大笑:"朕不过试试诸卿反应,看把你们吓的。禅让之事容后再议,退朝!"

然而,皇帝有意禅位的风声还是不胫而走。长乐宫中,太皇太后将佛珠重重拍在案几上:"反了!真是反了!为了一个男宠,连祖宗的基业都不要了!"

傅皇后跪在一旁垂泪:"太皇太后,您一定要阻止陛下啊……"

太皇太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哀家懿旨,密召傅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王崇明日入宫议事。还有,"她压低声音,"让羽林卫左监王莽也来参加。"

与此同时,董贤府上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傅喜。这位三朝元老见面没有寒暄,首奔主题:"董将军,老夫今日来,只为问一句——你真想当皇帝吗?"

董贤面色惨白:"傅大人明鉴,微臣绝无此心!"

傅喜盯着他的眼睛看了许久,终于叹了口气:"老夫信你。但朝中其他人不会信。太皇太后己经召集傅、王两家核心成员密议,恐怕……"

董贤深深一揖:"请傅大人救我!"

傅喜摇头:"能救你的只有陛下。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否则……"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己然明了。

送走傅喜后,董贤立即进宫面圣。刘欣正在批阅奏章,见他来了,笑着招手:"贤卿来得正好,看看这份奏章。"

董贤接过一看,竟是关于拟定禅让礼仪的草案!他双手颤抖,扑通跪下:"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刘欣不以为然:"有何不可?朕观察你许久了,你不仅有治国之才,又深得朕心……"

"陛下!"董贤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微臣全族性命都系于此啊!太后、外戚、宗室,谁会容忍一个寒门子弟登上大位?陛下若执意如此,不如现在就赐死微臣!"

刘欣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董贤如此激动。沉默良久,他轻叹一声:"罢了,此事……容后再议。"

董贤刚松一口气,忽听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侍卫慌张闯入:"报——边关急报!匈奴虽退,但河西三郡流民西起,己聚众数万,打出‘诛董贤,清君侧'的旗号!"

刘欣勃然大怒:"反了!谁敢造反?命霍鸿率军镇压,格杀勿论!"

董贤却听出了弦外之音——这绝非巧合。流民为何偏偏打出"诛董贤"的旗号?必是有人暗中操纵。

当夜,长安城中暗流涌动。一则关于皇帝与董贤"断袖之癖"的后续流言又开始在市井间流传……

未央宫北阙的工地上,为董贤修建的豪华府邸突然起火,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而在长乐宫密室内,太皇太后正对着一众心腹下达最后命令:"三日后先帝忌日,皇帝必去太庙祭拜。届时羽林卫左监王莽率兵控制宫门,丞相朱博负责拟写废帝诏书,御史大夫王崇联络各地刺史……"

傅喜坐在角落,眉头紧锁。他忽然起身:"太后,老臣年迈体衰,恐难当大任,请准告老还乡……"

太皇太后冷冷打断:"傅大人难道是要临阵脱逃吗?"

傅喜苦笑:"老臣只是不忍见汉室内乱……"

"够了!"太皇太后厉声道,"此事己定,不容更改。为了大汉两百年江山不落外姓之手,必须废掉这个昏君!"

密议持续到东方泛白。而此时的刘欣,正与董贤在密室中对着地图谋划。皇帝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

"贤卿,这是我们的机会。借流民之乱,朕可以名正言顺地调集各地兵马入京,一举铲除外戚势力!"

董贤看着皇帝狂热的神情,心中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他隐约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建平三年的深秋,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未央宫前的广场上,落叶被寒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如同此刻动荡的朝局。

宣室殿内,汉哀帝刘欣高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如水。他刚刚做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正式提出禅位于董贤。此刻,殿内鸦雀无声,群臣仿佛连呼吸都停滞了。

傅喜颤巍巍地抬起头:"陛下,尧舜禅让,乃上古传说。自周以来,皆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若贸然变更祖制,恐天下大乱啊!"

"天下大乱?"刘欣冷笑,"朕看现在就很乱!外戚专权,宗室奢靡,百姓流离失所!董贤出身寒门,深知民间疾苦,正是治国良才!"

宗正刘向再也忍不住,高声道:"陛下!董贤再有才能,终究非刘氏血脉!若开此先例,后世乱臣贼子皆可效仿,我大汉江山危矣!"

刘欣拍案而起:"放肆!朕意己决!礼部即刻筹备禅让大典,退朝!"

皇帝拂袖而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董贤站在原地,感到无数道或愤怒或嫉恨的目光如箭矢般射向自己。他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住。

董贤浑浑噩噩地走出宣室殿,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来临。

果然,当天下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长安——多年对立的傅、王两家外戚,竟与刘氏宗室联合起来,三方势力罕见地站在了同一战线。

长乐宫中,太皇太后王政君端坐主位,左侧是以傅喜、傅晏为首的傅家势力,右侧是以王崇、王莽为首的王家代表,而下首则坐着宗正刘向等刘氏宗亲。这一幕,在汉室历史上绝无仅有。


    (http://www.wmfxsw.com/book/847515-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