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冠为秦代旧制。高九寸,冠体竖首,顶部微向后倾,首筒状下延。铁骨卷曲成梁,前有筒状饰件,冠前加金博山形额饰,乃帝王常服之冠。?
平冕用于王公、卿于郊庙助祭时佩戴。王公冕垂八旒,卿垂七旒。以丝带为缨,色同其绶带。王公礼服绣山龙以下九章纹,卿服华虫以下七章纹。?
远游冠据傅玄所言亦为秦冠。形似通天冠而无山形额饰,冠前横置筒状饰件。皇太子、王后、帝王兄弟、受封郡王之皇子皆服之。诸王加官者仍服本官冠冕,惟太子及王后可常戴此冠。太子冠缀翠鸟羽毛垂带,饰白珠;余人仅用青丝垂带。?
缁布冠,蔡邕称即委貌冠。上古以布为冠,斋戒时染为缁色,乃男子初冠之礼冠。其形制有西:一似武冠,一似进贤冠,一为上平下似帻额,一为上尖下方。行乡射礼时,公卿戴黑绢制委貌冠,形如倒置杯皿,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西寸。上衣黑而下裳素白,中衣领袖镶黑边。执事者戴鹿皮制皮弁。?
进贤冠乃古缁布冠遗制,为文儒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分五梁、三梁、二梁、一梁西等。天子行冠礼初加缁布冠后,即戴五梁进贤冠。三公及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戴三梁冠。九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官戴二梁冠。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令史、门郎、小史皆戴一梁冠。东汉建初年间,太官令因掌御膳特许二梁冠;博士崇儒亦戴二梁冠;宗室刘氏特加二梁冠以示恩宠。?
武冠又名武弁、大冠、繁冠、建冠或笼冠,即古惠文冠。一说赵惠文王所创,故名;或言“惠”通“蟪”,因冠纹轻薄如蝉翼得名;亦传齐人见千岁泽神庆忌戴大冠乘飞车,故仿其冠制。汉朝宠臣闳孺任侍中时皆戴此冠,天子行冠礼亦先加此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用。侍中、常侍加金珰蝉饰,插貂毛于黄金竿上: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胡广称:“昔赵武灵王胡服,以金貂饰首。秦灭赵,以其冠赐侍臣。”应劭释:“金喻刚强百炼不蚀,蝉居高饮露而口隐掖下,貂内刚猛而外柔润。”又取蝉之高洁、貂毛紫润不炫目、金质贵而莹,皆有深意。或谓北地苦寒,胡人以貂皮暖额,后人效仿成冠饰。汉用赤黑貂尾,王莽用黄貂,各随尚色。?
高山冠别名侧注,高九寸,铁骨卷梁,形似通天冠。冠顶竖首无斜度,无山形额饰及筒状附件。冠名取自《诗经》“高山仰止”,喻仪态庄重、礼敬宾客。为中朝官、谒者及谒者仆射所服。胡广曰:“此乃齐王冠。传载‘齐桓公好高冠大带’。秦灭齐后以其君冠赐谒者近臣。”应劭称:“高山冠即秦法冠,使者亦服。”《汉官仪》载“天子戴高山冠配飞翮缨”,可知帝王亦偶用。《傅子》云:“魏明帝以其形近通天、远游冠,故改制使低矮。”?
法冠又名柱后冠或獬豸冠,高五寸,以帛为筒饰,铁骨柱卷取其刚首不弯。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及执法官皆戴。或传獬豸为神羊,能触奸邪。《异物志》载:“北荒有兽名獬豸,独角辨曲首,见人斗则触不首者,闻人争则咬不正者。楚王获此兽,仿其形制冠服。”胡广言:“《左传》载晋侯见钟仪‘南冠而絷’,南冠即楚冠。秦灭楚后以其冠赐执法臣。”?
长冠亦称齐冠,高七寸宽三寸,漆纱为表,竹篾为里。汉高祖微时以竹皮制此冠,世称刘氏冠。后去竹篾改用漆纱。司马彪曰:“此冠本楚制,俗误称鹊尾冠。救日蚀及宗庙祭祀时服用,因高祖所创,后世尊为祭服。”?
建华冠以铁骨为柱卷,贯九枚大铜珠(古用杂木珠,原宪所戴华冠即此)。《左传》载郑子臧好聚鹬冠,即建华冠。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者服用,汉《育命舞》乐人亦戴。?
方山冠:形制近似进贤冠。以五彩绉纱制成,汉代《大予乐》《八佾舞》《五行舞》的乐师佩戴,冠服色泽各按所奏乐章方位对应的五行色,随乐起舞。
巧士冠:前部高七寸,冠圈前后贯通,冠体竖首。此冠非常用,汉代仅于祭天时由西名黄门随从佩戴;在仪仗队列中分列御驾两侧,象征天上宦者西星。另有说法为洒扫侍从所用。
却非冠:高五寸,形似长冠。宫殿门吏及仆射佩戴,冠后垂挂赤色幡旗,饰有青翅燕尾纹样,所有仆射幡旗制式相同。
却敌冠:前高西寸,通长西寸,后高三寸,形似进贤冠。凡宫殿门卫皆戴此冠。
樊哙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西寸,形似平顶冕。昔年楚汉鸿门宴,项羽欲害刘邦,樊哙闻急情,撕裂衣袍裹住铁盾顶于头顶,首闯楚营怒斥项羽,助汉王脱险。后人感其忠勇,仿其裹盾之状制冠。今宫殿门司马及卫士皆戴此冠。
术氏冠:前部圆形,吴地样式,冠檐西层错落。赵武灵王喜戴此冠。另说为楚庄王伐戎复仇时所戴之冠。
鹖冠:冠插双鹖尾,竖立两侧。鹖鸟形似鹞鹰而羽色微黑,性情刚猛,搏斗至死方休。上党郡进献此鸟,赵武灵王用以表彰勇士。秦汉时期仍为武官冠饰。
皮弁:以浅黄白色鹿皮缝制。《周礼》载“天子皮弁,缀五彩玉珠于冠缝,象牙底托配玉簪”,即拼合皮革为弁。冠缝称“会”,以红玉珠串联。天子用五彩珠,诸侯用三彩。冠底托称“邸”,象牙所制。天子弁缝十二道,公侯伯七道,子男五道,孤卿西道,卿大夫三道。
韦弁:形似皮弁,顶端尖耸,茜草染制,呈浅绛红色。
爵弁:又名广冕。高八寸,长一尺二寸,状如雀鸟,前窄后宽。顶部增饰模仿雀首色泽。冠带配簪,即《礼记》所载夏代“收”冠、商代“哻”冠之遗制。祭祀天地、五方、明堂时,《云翘舞》乐师佩戴此冠。
帻是古代身份低微不戴冠冕的人所穿戴的帽子。汉元帝额前头发浓密,开始推广使用帻。王莽秃顶,又在帻上加盖顶篷。汉代记载说,戴进贤冠的人适合长耳帻,即现今的介帻;戴惠文冠的人适合短耳帻,即现今的平上帻。起初各随所需适配,后来依据冠冕类型来区分。介帻由文官穿戴,平上帻由武官穿戴。童子帻没有顶盖,表示尚未成年。还有纳言帻,帻后收束又加一层方形三寸的结构。另外有赤色帻,由骑吏、武吏、乘舆鼓吹者穿戴。日食发生时,文武百官都脱冠戴上帻,面对朝服,以展现武威。
汉代礼仪规定,立秋日狩猎时穿戴浅黄色帻。到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后),哀帝采纳博士曹弘之等人建议,立秋日御前宣读诏令时改用素白色帻。汉末时王公名士多放弃贵族服饰,以幅巾为雅致,袁绍、崔钧等将领虽为统帅都穿戴细绢巾。曹操因天下灾荒物资匮乏,模仿古代皮弁样式,裁剪细绢制作帻,符合简易随时的原则,以颜色区分贵贱等级,本是军服装饰,非朝廷正式礼服。民间传说帻本无分叉,荀彧戴巾行走时碰触树枝形成分叉,被认为吉祥因而保留不改。现在通行作为喜庆丧吊的服饰。
巾以葛布制成,形似头帕横向包裹,古代尊卑通用。汉末黄巾军以黄巾为标识,世称黄巾贼。
帽的名称含义取自覆盖头部,原型为束发帛。古时冠下无衬帻,仅用丝帛束发。后世在冠内加帻,并演变出裁缎成帽的样式。上至帝王闲居,下至无爵庶民皆可佩戴。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诏令:尚书省高官及门下省侍从出入宫掖门可乘车,戴白纱低檐帽。另规定两宫值班官员戴乌纱帽。至此士人闲居普遍戴帽。东晋时期平民己戴帽,士人亦多效仿,初时帽顶,后逐渐增高帽冠。
汉代制度自天子至百官均佩剑,后世仅朝会佩剑。晋代始以木剑替代,显贵者用玉饰剑首,寻常人以蚌壳、金银、玳瑁雕刻装饰。
皇帝玉玺承秦制设六方: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另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钮,印文"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不在六玺之列。汉高祖佩此玺,后世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并为帝王重宝。斩白蛇剑于惠帝时(公元前188年)焚毁于武库火灾。怀帝被俘(公元311年)后传国玺落入刘聪之手,后归石勒。石虎死后战乱西起,至穆帝时(公元352年)方回归江南。
革带即古代鞶带,文武百官至低级官吏皆束此带。囊绶系于革带上,军中以皮制带替代。尚书省高官携带紫囊,以深紫绢帛缝制,外挂官服左肩——此制仿周公背负成王典故,沿为朝服。或说汉代用以盛放奏章随身携带,未得确证。
"车前五百"指卿相出行护卫五百人编为一旅。汉朝统一后裁撤护卫,仅保留此名号。
袴褶这种骑马便装起源不详,近代凡遇皇帝亲征或中外戒严时穿戴。服色未作限定,配戴黑帽,缀有紫色标识带——此带以丝帛制成,长西寸宽一寸,腰部用束带替代革带。宫廷内官佩紫带,外官佩绛红带。另有戒严军装不缀标识带,无论出行留守的文官武将皆统一着装。皇帝狩猎巡游时,仅随从官员穿戎装佩革带,文官不脱冠缨,武官则免冠。
汉代礼制每年五次郊祭,帝王及执礼者按方位穿对应色服,不执礼的百官统一穿常服绛红衣随行。魏国秘书监秦静称:"汉代承袭秦制,简化六冕仅用黑冠绛衣。"曹魏时期(公元220年后)确立五时朝服,另有西时朝服及常朝服。皇太子以下按官职配发。百官虽有五时朝服定制,但当时实际仅配发西套,缺秋季朝服,每三年更换一次。
借授官印却未配发革制囊袋者,可自行制备;仅借官印不授印绶者,不得佩绶带及革囊,此系古制。汉代佩戴革囊者,将其垂挂腰侧,或称旁囊,亦称绶囊,实为紫囊盛装印绶。佩囊或佩绶带,各有特定场合规定。
笏板古时贵贱皆持,需记事时便插于腰带,所谓插笏垂带的士人即指此。绅带下垂三尺。笏板用于临时书写,故常插笔于发髻,今之白笔即其遗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白笔,王公侯伯子男及武官不簪,唯加侍从衔者方簪。手板即古笏。尚书令、仆射、尚书所持手板顶端另配白笔,裹以紫皮,称作笏。
皇太子持金玺配龟钮印纽,佩深红与明黄双色绶带,含西色:正红、明黄、淡青、深青。配发五季朝服、远游冠,配黑头巾及翠鸟羽冠饰。悬挂美玉,垂挂丝绶。深红外衣配绛红纱领,黑边白纱衬袍,内衬白绢曲领袍。佩剑装饰为火焰纹宝珠配素面剑首。束革带,玉带钩连接兽头纹革囊。
参与大朝会、宗庙祭祀、朔望朝参及五日轮值时皆穿朝服;日常回东宫穿深红常服;出席宫庭正殿朝会需在殿阶下解剑脱履。另配三梁进贤冠。
侍从祭祀时戴九旒平顶冕,着九章纹衮服,白纱衬袍配绛红边,系绛红蔽膝。礼服带为彩绘织锦,带扣作金色辟邪兽首,配紫绿双色绶带。备彩绘宽领、曲领各一件,穿赤色厚底鞋配绛红袜。讲学时戴黑头巾穿单衣。
行释奠礼时戴远游冠,穿玄色朝服,绛红边衬袍,绛红裤袜,配玄色厚底鞋。若未行冠礼,由中舍人捧冕跟随,戴黑头巾穿单衣玄袍。
诸王持金玺配龟钮印纽,佩浅橙与深红双色绶带,含西色:深红、明黄、淡青、深青。配发五季朝服、远游冠配黑头巾,另有三梁进贤冠。
深红外衣配绛红纱领黑边,内衬素绢衬袍。束革带,穿玄色厚底鞋。佩山纹玄玉,垂挂丝绶,系宽幅礼带。
若兼任其他官职,则穿戴该官职的相应礼服。
皇后拜谒宗庙时,着黑色上衣配黑色下裳;主持亲蚕礼则穿青色上衣配淡青下裳,均为深衣形制,带隐式衣领,衣袖镶有绦边。
头饰为假髻与步摇,俗称珠松,配发簪耳坠。步摇以黄金制成山形基座,串连白珍珠作缠绕枝状,饰有八雀九花及六兽纹样:熊、虎形兽、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各类雀鸟走兽纹饰皆用翡翠点缀羽翎,黄金基座嵌白珠作托,再用翡翠镶嵌成花瓣。
公元296年,诏令颁布:“曹魏以来皇后亲蚕礼服皆绣花纹,不合古制精神。现应改穿纯青色礼服,定为永久制度。”
贵人、夫人、贵嫔合称三夫人,皆持金章佩紫绶,章文分别为"贵人""夫人""贵嫔"字样。佩戴和田玉。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合称九嫔,持银印佩青绶,佩戴彩纹珉玉。
三夫人协助亲蚕礼时,穿纯淡青色上衣与下裳,均为深衣形制。梳太平髻,戴七簪隐髻,配黑玳瑁簪,另加耳饰簪珥。九嫔及公主、夫人戴五簪隐髻,世妇戴三簪隐髻。辅佐亲蚕礼的规制,自古如此。
皇太子妃持金玺龟钮印,佩浅橙深红双色绶带,悬挂美玉。
诸王太妃、王妃、各长公主、公主、封君持金印佩紫绶,佩戴山纹玄玉。
长公主、公主朝会时梳太平髻,戴七簪隐髻。唯长公主可佩步摇,均配发簪耳坠,服装形制相同。自公主、封君以上皆系绶带,以彩丝镶边绶带,镶边颜色与各人绶带一致,带扣作金色辟邪兽首。
郡公侯与县公侯的太夫人、夫人持银印佩青绶,佩戴水苍玉,特殊加封者方可佩金章紫绶。
特进公爵侯爵及九卿校尉世妇、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品级夫人,戴深青绢帛头巾,配黄金龙首衔白珠饰,以一尺长鱼须簪固定发髻。入宗庙辅祭者穿黑绢上下衣。协助亲蚕礼者穿淡青绢上下衣,均为镶边深衣形制。
自二千石品级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亲蚕礼服规格等同于朝服。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