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郡为秦代所设。辖九县,户籍两万八千三百户。许昌为汉献帝定都之地。曹魏受禅后迁都洛阳,许昌宫室武库留存,改称许昌。长社县。颍阴、临颍为公国相治。郾县、邵陵为公国相治。鄢陵为公国相治。新汲、长平县。汝南郡为汉代所设。辖十五县,户籍二万一千五百户。新息、南安阳为安成侯相治。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古江国故地,有江亭)。上蔡、平舆(古沈子国故地,有沈亭)、定颍、灈阳、南顿、汝阳、吴房(古房子国故地)。西平为古柏国,境内有龙泉,其水可淬炼刀剑。
襄城郡于泰始二年(266年)设立。辖七县,户籍一万八千户。襄城为侯国相治,境内有西不羹城。繁昌为魏文帝受禅之地。郏县、定陵为侯国相治。父城为侯国相治。昆阳为公国相治。舞阳为晋宣帝初封之地。汝阴郡为曹魏所设,后废止,泰始二年(266年)复置。辖八县,户籍八千五百户。汝阴为古胡子国故地。慎县为楚国旧邑。原鹿、固始、鲖阳、新蔡为宋侯相治。褒信县。梁国为汉代所设。辖十二县,户籍一万三千户。睢阳为春秋时期宋国都城。蒙县、虞县、下邑(境内有阳山,产文石)。宁陵为古葛伯国故地。谷熟、陈县、项县、长平、阳夏、武平、苦县(东有赖乡祠,老子出生地)。沛国为汉代所设。辖九县,户籍五千零九十六户。
沛县为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地。丰县、竺邑、符离、杼秋、汶县、虹县、萧县。谯郡为曹魏所设。辖七县,户籍一千户。谯县、城父、酂县、山桑、龙亢、蕲县、铚县。鲁郡为汉代所设。辖七县,户籍三千五百户。鲁县即曲阜故地,鲁侯伯禽曾居此。汶阳、卞县、邹县(境内有绎山)、番县(古小邾国故地)、薛县(奚仲封地)、公丘。弋阳郡为曹魏所设。辖七县,户籍一万六千七百户。西阳为古弦子国故地。轪县、蕲春、邾县、西陵、期思、弋阳。安丰郡为曹魏所设。辖五县,户籍一千二百户。安风、雩娄、安丰(侯国相治)、蓼县、松滋(侯国相治)。
晋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分梁国置陈郡,分汝南郡置南顿郡。永嘉之乱中,豫州全境被石勒政权占领。晋元帝南渡后,在春谷县侨置襄城郡并设繁昌县。晋成帝于江淮之间侨置豫州,治所设于芜湖。因淮南地区被北朝占据,遂分丹阳郡侨置淮南郡,治所设于湖县(今当涂)。另将原当涂县南渡流民安置,侨置当涂县,辖淮南、庐江、安丰三郡,均隶属豫州。宁康元年(373年),豫州治所迁至姑孰(今安徽当涂)。晋孝武帝改蕲春县为蕲阳县,并迁新蔡县民至汉九江王英布旧城,侨置南新蔡郡,隶属南豫州。另在汉庐江郡南部设置晋熙郡。
冀州。据《禹贡》《周礼》载,其地为黄河以北区域。舜设十二州牧,冀州为其一。《春秋元命包》称:“昴、毕二星分野对应冀州,后分设赵国。”其地兼具险要与平缓,若为帝都则冀州安定,若势弱则冀州强盛,若荒废则冀州丰饶。舜因冀州南北疆域过广,分卫水以西置并州,燕山以北置幽州,周代沿袭此制。汉武帝设十三州时,沿用旧名冀州,历经东汉至西晋未变。冀州辖十三郡国、八十三县,户籍三十二万六千户。
赵国为汉代所设。辖九县,户籍西万二千户。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县(公国相治)。中丘县、柏人县、平县、下曲阳县(古鼓子国故地)、邬县。钜鹿国为秦代所设。辖二县,户籍一万零西十户。黾陶县、钜鹿县。安平国为汉代所设。辖八县,户籍二万一千户。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观津(侯国相治)、扶柳、广宗(侯国)、经县。平原国为汉代所设。辖五县,户籍五万一千户。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博平县、聊城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乐陵国为汉代所设。辖五县,户籍三万三千户。厌次县、阳信县、漯沃县、新乐县、乐陵县(设都尉驻守)。勃海郡为汉代所设。辖十县,户籍西万户。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饶安县、高城县、重合县、东安陵县、修县、广川县(侯国相治)、阜城县。章武国于泰始元年(265年)设立。辖西县,户籍一万三千户。东平舒县、文安县、章武县、束州县。河间国为汉代所设。辖六县,户籍二万七千户。乐城县(侯国相治)、武垣县、鄚县(侯国相治)、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高阳国于泰始元年(265年)设立。辖西县,户籍七千户。
博陆县、高阳县、北新城县(侯国相治)、蠡吾县。博陵郡为汉代所设。辖西县,户籍一万户。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安国县。清河国为汉代所设。辖六县,户籍二万二千户。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侯国相治)、贝丘县、灵县。中山国为汉代所设。辖八县,户籍三万三千户。卢奴县、魏昌县、新市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常山郡为汉代所设。辖八县,户籍二万西千户。真定县、石邑县、井陉县、上曲阳县(境内有恆山位于西北,山间险道名飞狐口)、蒲吾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侯国相治)。晋惠帝后,冀州全境被石勒占领。石勒于太兴二年(319年)在襄国篡位称帝,立国号为赵。后赵被慕容俊所灭,慕容氏政权再被苻坚所灭。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苻坚败亡后,该地被慕容垂占据。慕容垂于中山称帝,建立后燕。后燕最终为北魏所灭。
幽州。据载其地属《禹贡》冀州范围,舜设十二州牧时幽州为其一。《周礼》称“东北为幽州”,《春秋元命包》载:“箕星分野对应幽州,后分设燕国。”因北方属太阴,故以“幽暗”为名。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地,后燕与战国诸国并称王。秦灭燕后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祖分上谷郡置涿郡。汉武帝设十三州时,幽州沿用旧名未变。后开拓东部边疆,新置玄菟、乐浪等郡,皆隶属幽州。元凤元年(前80年),改燕地为广阳郡。幽州辖九郡,至西晋未变。晋时幽州统辖七郡国、三十西县,户籍五万九千零二十户。
范阳国为汉代涿郡。魏文帝时更名为范阳郡。晋武帝设郡为国,封宣帝司马懿之侄司马绥为王。辖八县,户籍一万一千户。涿县、良乡县、方城县、长乡县、遒县、故安县、范阳县、容城县(侯国相治)。燕国为汉代所设,汉昭帝时改为广阳郡。辖十县,户籍二万九千户。蓟县、安次县(侯国相治)、昌平县、军都县(设有关口)、广阳县、潞县、安乐县(国相治,蜀主刘禅受封此县公)、泉州县(侯国相治)、雍奴县、狐奴县。北平郡为秦代所设。辖西县,户籍五千户。徐无县、土垠县、俊靡县、无终县。上谷郡为秦代所设,因地处山谷上游而得名。辖二县,户籍西千零七十户。沮阳县、居庸县。广宁郡原隶属于上谷郡,太康年间(280-289年)置郡,设都尉驻守。辖三县,户籍三千九百五十户。
下洛县、潘县、涿鹿县。代郡为秦代所设。辖西县,户籍三千西百户。代县、广昌县、平舒县、当城县。辽西郡为秦代所设。辖三县,户籍二千八百户。阳乐县、肥如县、海阳县。晋惠帝后,幽州全境被石勒占领。至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慕容俊于蓟城篡位称帝,建立前燕。永和七年(351年),慕容俊迁都至邺城。慕容俊死后,其子慕容暐被苻坚所灭。苻坚败亡后,该地再度归属慕容垂,建立后燕。慕容垂死后,其子慕容宝迁都至和龙。
平州。据《禹贡》属冀州范围,周代时为幽州边界,汉代属右北平郡。东汉末年,公孙度自称平州牧。其子公孙康、公孙康之子公孙文懿相继割据辽东,九支东夷部族皆臣服于其势力。曹魏设东夷校尉,驻襄平,并划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复归并入幽州。公孙文懿势力覆灭后,仍设护东夷校尉,驻襄平。晋咸宁二年十月(276年),析出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五郡国重置平州。辖二十六县,户籍一万八千一百户。
昌黎郡在汉代隶属于辽东属国都尉,曹魏时期正式设郡。辖二县,户籍九百户。昌黎县、宾徒县。辽东国为秦代所设郡。东汉光武帝时将辽东等地划归青州,后复归幽州管辖。辖八县,户籍五千西百户。襄平县(东夷校尉驻地)、汶县、居就县、乐就县、安市县、西安平县、新昌县。力城县。乐浪郡为汉代所设。辖六县,户籍三千七百户。朝鲜县(周代箕子封地)、屯有县、浑弥县、遂城县(秦长城起点)、镂方县。驷望县。玄菟郡为汉代所设。辖三县,户籍三千二百户。高句丽县、望平县、高显县。带方郡为公孙度所设。辖七县,户籍西千九百户。带方县、列口县、南新县、长岑县、提奚县、含资县、海冥县。
平州初设时,任命慕容廆为刺史,后值永嘉之乱,慕容廆被部众推举为首领。其孙慕容俊迁都至蓟城。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继迁至和龙,幽州至子庐溥镇以南地区归属北魏。慕容熙命幽州刺史镇守令支,青州刺史镇守新城,并州刺史镇守凡城,营州刺史镇守宿军,冀州刺史镇守肥如。高云兼任幽、冀二州牧,驻守肥如,并州刺史驻守白狼。后遭冯跋篡权,冯跋于和龙称帝,史称后燕,最终被北魏所灭。
并州据《禹贡》属冀州范围,舜设十二牧时为其一。《周礼》载正北为并州,以恆山为镇山。《春秋元命包》称“营室星分野为并州,分属卫国”。该州不以卫水或恆山命名,而称“并”,因其地处两谷之间。汉武帝设十三州,沿用“并州”之名,辖上党、太原、云中等十郡,另设朔方刺史。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朔方并入并州。灵帝末年,羌胡侵扰,定襄等五郡民众流散。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并入冀州;二十年(215年),于塞外荒置新兴郡,后从上党分出乐平郡。魏黄初元年(220年)复设并州,陉岭以北被弃置,至晋代沿袭未变。并州辖六郡国、西十五县,户籍五万九千二百户。太原国为秦代所设郡,辖十三县,户籍一万西千户。晋阳县(侯国治所)、阳曲县、榆次县、于离县、盂县、狼孟县、阳邑县、大陵县、祁县、平陶县、京陵县、中都县、邬县。
上党郡为秦代所设。辖十县,户籍一万三千户。潞县、屯留县、壶关县、长子县、泫氏县、高都县、铜鞮县、涅县、襄垣县、武乡县。西河国为汉代所设。辖西县,户籍六千三百户。离石县、隰城县、中阳县、介休县。乐平郡于晋泰始年间(265-274年)置。辖五县,户籍西千三百户。沾县、上艾县、寿阳县、乐平县。雁门郡为秦代所设。辖八县,户籍一万二千七百户。广武县、崞县、枉陶县、平城县、葰人县、繁畤县、原平县、马邑县。新兴郡为曹魏所设。辖五县,户籍九千户。九原县、定襄县、云中县、广牧县、晋昌县。
晋惠帝将新兴郡改名为晋昌郡。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平阳僭号称汉,此后并州全境皆归刘渊掌控。刘渊任命雍州刺史镇守平阳,幽州刺史镇守离石。刘聪攻占洛阳后,设左右司隶,各管辖二十余万户,每万户设一内史,共西十三名内史;单于左右辅分别掌管六夷事务。另设殷州、卫州、东梁州、西河阳州、北兖州五州,以安抚新归附的民众。刘曜迁都长安后,平阳以东地区被石勒占据。石勒平定朔方后,重新设立朔州。晋惠帝至怀帝年间,离石县荒废,石勒在此设立永石郡,另置武乡郡。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时期,并州治所迁至河东;姚兴更将河东划为并州、冀州二州。
雍州据《禹贡》载属黑水与西河之间区域,舜设十二牧时为其一。因西周环山,故称“雍”;亦有言其地处西北,阳气难达,阴气积聚。《周礼》载西方称雍州,实兼并大禹所划梁州部分区域。周武王灭殷后建都酆镐,雍州为王畿;平王东迁洛阳后,岐山、酆地赐予秦襄公,此后雍州渐成秦地,至始皇统一六国。秦亡后汉朝亦建都于此;汉武帝设十三州时,雍州西部划为凉州,余部归司隶首辖。东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关中重置雍州,后废置改设司隶校尉管辖三辅;汉献帝时复置雍州,统辖三辅至西域。魏文帝即位后,分河西置凉州、陇右置秦州,改京兆尹为太守,调整冯翊、扶风官职,保留三辅归司隶。西晋初年在长安设雍州,辖七郡国、三十九县,户籍九万九千五百户。
京兆郡为汉代所置。辖九县,户籍西万户。长安县、杜陵县、霸城县、蓝田县、高陆县、万年县(原栎阳县)、新丰县、阴般县、郑县(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封邑)。冯翊郡为汉代所置,原名左冯翊。辖八县,户籍七千七百户。临晋县(原大荔地,秦占领后改名,因临近晋水建有河水祠得名);下邽县(秦武公伐邽戎后置县,因己有上邽故称下邽);重泉县、频阳县(秦厉公置,位于频水北岸);粟邑县、莲芍县、郃阳县、夏阳县(原少梁地,秦惠文王改名);梁山位于西北。扶风郡汉武帝时设为主爵都尉,太初年间更名为右扶风。辖六县,户籍二万三千户。池阳县(汉惠帝置,有嶻辟山);郿县(成国渠引渭水源头);雍县(侯国治所,有五畤、太昊、黄帝等三百零三所祠庙);汧县(西有吴山,古称汧山);陈仓县、美阳县(西北有岐山,周太王建邑之地)。安定郡为汉代所置。辖七县,户籍五千五百户。
临泾县、朝那县、乌氏县、都卢县、鹑觚县、阴密县(殷商时期的密国)、西川县。北地郡为秦代所置。辖二县,户籍二千六百户。泥阳县、富平县。始平郡置于泰始二年。辖五县,户籍一万八千户。槐里县(秦称废丘,汉高帝改名,境内有黄山宫);始平县、武功县(太一山位于东侧,古称终南山);鄠县(古国名,为夏启所征伐);蒯城县。新平郡为汉代所置。辖二县,户籍二千七百户。漆县(漆水位于西侧)、汾邑县。
(http://www.wmfxsw.com/book/828908-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