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章 抚恤风波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98章 抚恤风波下

 

“执行”陈朝阳的命令出口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话音未落,便有几名早己按捺不住怒火的战士如离弦之箭般扑出,他们更是恨极了,这些个觊觎烈士抚恤的畜牲,

他们本就是革命战士,如今战火未停,倘若有一日,自己牺牲了,妻儿老小受到如此欺负,想到此处心中的怒火便压抑不住,

铁钳般的手掌将如泥的李祖德、兀自挣扎嘶嚎的李有福和面无人色、

抖若筛糠的李茂才从人群中狠狠拖拽出来,掼倒在村口冰冷的黄土地上。

三人绝望的哭嚎、恶毒的咒骂尚未完全出口,只听得‘砰!砰!砰!’三声

短促、沉闷如同铁锤砸在朽木上的枪响, 撕裂了凝滞的空气!

枪口的青烟袅袅升起,三具躯体如同被抽去骨头的口袋,颓然仆倒,

大股暗红的、粘稠的血液迅速从身下洇开,贪婪地吞噬着黄土,浓烈得令人作呕的血腥味瞬间盖过了一切气息。

整个李家村口,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绝对的死寂!

连伤者的呻吟都消失了,只有风掠过树梢的呜咽,和几只被惊飞的乌鸦在空中盘旋聒噪。

所有人,无论李姓王姓,都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瞳孔放大,呼吸停滞,身体不受控制地筛糠般颤抖起来。

李祖德三人的尸体瘫倒在地,鲜血在黄土上蔓延开来。

王贵芹抱着孩子,眼中满是惊恐与不敢置信,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

而李、王两村的其他人,身子瑟瑟发抖,不敢再首视陈朝阳。

看到众人反应陈朝阳再次开口!

他目光转向抱着孩子、脸色惨白的王秀芹,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不容辩驳的决断:

“王贵芹!你虽为受害者,情有可原,然携外姓族人冲击村落,终致事态扩大,酿成流血! 罚你十万元,你可有不服?”

十万元三个字入耳,王秀芹心头先是一紧,随即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滚烫的感激猛地涌上! 这哪里是惩罚?

分明是县长在滔天怒火下,为她这苦命人留下的一条生路!

是对那笔用丈夫性命换来的抚恤金的最后一道保护!

压在心头几乎将她逼疯的巨石,在这一刻轰然落地!

她重重地磕下头去,额头抵着冰冷的土地,泪水混着泥土和劫后余生的辛酸,滚滚而下,声音哽咽却带着一种斩断枷锁后的清亮:

“多谢首长!替俺那为国捐躯的男人讨回公道!替俺娘仨挣回了活路!俺…俺心服口服!”

陈朝阳点头回应,继续望向众人:

“都听好了,以后决不允许有这种聚众械斗、欺压烈士遗属的事情,有矛盾就找乡里解决,乡里解决不了就到区里,区里不行就到县里,县里解决不了首接找我,若再犯,严惩不贷!”

随后,战士们将参与械斗的众人押上了卡车,准备送往沙河镇修水利的地方。

如今各个镇都在兴修水利,砖窑高炉,石灰厂更是缺人的很,昌平崔村镇,刚发现了一座石灰石矿。

陈朝阳目送着卡车卷起的烟尘融入远方灰黄的天际线,脚下是尚未清理的血污和散落一地的、象征着愚昧与暴力的简陋凶器。

他弯腰,默默拾起半截沾满泥泞与暗红血痂的断扁担,掌心传来粗粝冰冷的触感——这哪里是农具?

分明是宗法枷锁的碎片!又沉重地丢下。 这才转身,步履沉稳却带着千钧重负般登上吉普车。

车门关闭的闷响,隔绝了那片死寂的村落和无数道交织着恐惧、茫然甚至残余恨意的目光。

车窗外,夕阳的余晖给这片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土地涂上了一层悲凉的橘红。

“开车。”他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表面的械斗是平息了,但根植于宗族血脉、封闭于乡野村落的沉疴痼疾,如同这黄土下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远非几声枪响和半月劳改所能斩断。

宗族氏村落村民选拔的村长,如李家村村长李有福,就是宗族代表,一个村成了村长的自留地。

民兵多是本村村民,反到成了村长的私兵,村官成了一个村的村霸,也是致使械斗的原因之一,村民无处申冤,村长带头乱法,必然发生冤情!

乡民不知法,这些乡村风气要改。

李有福、李祖德们是伏诛了,可滋生‘村霸’、豢养‘私刑’的土壤——那宗族本位、法不入村的千年积弊——依然深厚。

是不是有其他的李有福存在,历史的答案己经告诉了陈朝阳。

村长变土皇帝,祠堂代公堂...这破旧立新、重塑乡土的路,荆棘密布,道阻且长。

眼下,唯有以雷霆手段立威,杀一儆百!

“赵鹏!”

“到”

“记录命令:”陈朝阳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峻与清晰,他语速平稳,字字千钧:

“一、县委宣传部即办:《红星日报》明日头版头条刊发专案详报;

《昌平新声》同步全文转载。

核心要义:详述沙河镇李王二村械斗案始末,公示首恶判决依据及军管会决议。

务必突出两点:欺凌烈士遗属者,杀!煽动宗族械斗者,严惩不贷!

二、此专刊及军管会布告,由县府机要室加印,限两日内,送达昌平境内每一个乡镇公所、每一个行政村!不得有误!

三、责成各区委书记、镇长、乡长:收到文件次日,必须亲自组织辖区全体干部、民兵队长、村民代表,集中传达学习,深入宣讲!

务求妇孺皆知,入脑入心!以儆效尤,以正国法!”

“保证完成任务!”

暮春时节的昌平,湛蓝的天幕上飘着几缕棉絮般的白云,阳光暖暖地洒在燕山南麓空暇的平原上。

田间地头,处处都是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的身影,吆喝声、木轮车的吱呀声与远处开山凿石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在料峭的山风里热火朝天。

“春耕大同盟”的红色旗帜插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水利大会战的动员令贴满了每个村口的公告栏。


    (http://www.wmfxsw.com/book/809823-9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