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这则古训以自然现象为喻,道出了求知问道的根本法则。江水奔流不息终能汇入大海,求知者亦当永葆进取之心;杂草酷似禾苗却非良种,求学者更需练就明辨真伪的慧眼。
求知就如同江河之水奔腾入海一般,其关键在于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是如此,他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次修订书稿,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这部药学领域的巨著。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搜罗百氏,访采西方”,足见其为了获取知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不仅建立了吕克昂学院,还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学等众多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西方知识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古代先贤们的事迹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更应该秉持这种“不可有止心”的治学态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精耕细作,同时也要感于跨界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明辨真伪比获取知识更为艰难。战国时期孟子力辟杨朱、墨翟之学,指其"无父无君";宋代朱熹辨析儒释道三家异同,建立理学体系。他们都深谙"莠非苗而似苗"的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学说中保持清醒的判断。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当时各种伪科学进行系统批判,他说:"怀疑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步。"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资讯,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养生偏方到投资陷阱,从网络谣言到学术造假,唯有具备"不可无真见"的洞察力,才能在知识的田野中收获真正的禾苗,而非徒有其表的杂草。
反观那些浅尝辄止者与不辨真伪者,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南朝江淹早年文采斐然,后因仕途顺遂而疏于学业,落得"江郎才尽";当代不少学子迷信"速成""捷径",最终只获得一纸文凭而非真才实学。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警示:"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没交涉,所以忙。"这种浮躁心态,正是求知问道的大忌。真正的学问需要沉潜往复的功夫,需要去伪存真的智慧。
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求知的本质。既要像奔流的江水般永不停歇,又要像老练的农夫般明辨真伪。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见解,打破传统经学藩篱;爱因斯坦在批判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建立相对论。这些突破都源于不懈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学海无涯,求真不易,唯有保持进取之心与明辨之智,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寻得真谛,这或许就是先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智慧结晶。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