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立恒业以守本心 定章程以正乾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立恒业以守本心 定章程以正乾坤

 

中国古训中"恒业立家,章程正事"的智慧,恰似北斗指引迷途。这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哲学,将安身立命之本锚定在责任担当与道义坚守之中。善谋生者不惑于金银之数,善处事者不迷于利害之网,恰如古松扎根岩隙,在坚守中成就气象万千。

治家之要在立恒业以培元气。范仲淹创立义庄时立下"五不准"家规:不准置办华服,不准蓄养歌妓,不准私占田产,不准纵情宴饮,不准懈怠学业。范氏子孙世代经营义田,却不曾出现富甲一方的商人,反而走出三百余位进士。这种"以责传家"的智慧,与《礼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的教诲一脉相承。就像苏州园林中的铺地卵石,单个虽不起眼,但各安其位便能铺就坚实路径。清代顾炎武著书立说时仍坚持"黎明即起,洒扫门庭",正是深谙持守日常恒业方能养天地正气。

处事之要在定章程以正视听。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时,在《陈六事疏》中首言:"若有利于国家,虽谤满天下而不辞。"他创设的公务台账制度,将六部事务细化为十二项考核标准,即便是首辅侄儿逾期未完成漕运,照样罚俸降职。这种"法理重于私谊"的担当,恰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用刚正线条构筑起制度的威严。正如《论语》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明代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修订《兴革条例》,将赋税徭役悉数公示于县衙照壁,百姓称其"海青天",正是章程清明赢得民心的明证。

这种处世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创建第二电电时,坚持"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决策基准,在通讯行业打破垄断却不求独占市场。我国扶贫干部黄文秀在百坭村推行"责任田制度",让村民各展所长发展产业,最终实现整村脱贫而不搞形象工程。这些实践印证着《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老智慧,当恒业精神与章程意识相遇,便能催生持久的发展动力。

站在现代社会的十字路口回望,先人"谋生重恒业,处事守章程"的智慧愈发珍贵。这不是迂腐的教条,而是历经沧桑淬炼的生存智慧。当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估值而专注产品创新,当公职人员放下功利算计而坚守程序正义,便是对这份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正如青铜器经岁月沉淀生出翠色包浆,这份智慧也会在时光打磨中愈发温润而充满力量。然而,传承这份智慧并非一帆风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诱惑无处不在。许多新兴企业一心只想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扩张,忽视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升,抛弃了恒业立身的理念。一些公职人员也难以抵挡权力与利益的双重诱惑,在工作中徇私情而破坏章程。

此时,教育的力量显得尤为关键。学校应将传统智慧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家庭也要言传身教,长辈们以自身坚守恒业和章程的行动为晚辈树立榜样。

社会各界也需形成合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多报道正面案例;行业协会制定严格规范,引导从业者回归正道。当整个社会重新重视并践行“恒业立家,章程正事”的智慧时,和谐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便指日可待。在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智慧教育之时,有一所小学别出心裁。校长亲自设计了一系列趣味课程,将古人的故事编成漫画册发给孩子们,还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模拟古代家族管理或者政务处理场景。有个小男孩扮演范仲淹后代,坚决抵制小伙伴提出的违背家规的玩乐建议,他奶声奶气地说:“吾家祖训不可违。”引得众人哄笑却又印象深刻。

家庭方面,一位老父亲拒绝利用关系为儿子谋求不正当职位晋升机会。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咱们家没那种靠歪路得好处的章程,只有踏实做事才是正道。”

在多方努力下,那些曾经迷失方向的企业逐渐清醒过来。一家科技公司原本打算靠噱头吸引投资,现在静下心来埋头研发新技术。公职人员队伍风气也得到扭转,一位基层办事员以前常收受贿赂违规办事,如今主动退还不当所得,并严格按照规章流程为民众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体回归到“恒业立家,章程正事”的道路上,社会向着理想中的美好未来稳步迈进。


    (http://wmfxsw.com/book/74979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