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浩然气与圣贤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6章 浩然气与圣贤书

 

零丁洋的浪花汹涌澎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们至今仍然记得文天祥那衣冠剑佩的倒影,那是一个坚定而不屈的身影,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也显得如此庄严肃穆。

当那方镌刻着“忠烈”二字的端砚沉入海底时,海底的珊瑚似乎也被这股浩然正气所感染,竟长成了《正气歌》的笔势。那一笔一划,都透露出文天祥的忠贞和不屈,仿佛他的精神己经融入了这片海洋,永远不会被磨灭。

就像曲阜孔庙碑林中,颜真卿书丹的《祭侄文稿》一样,尽管岁月的风雨不断侵蚀着它,但在那些被剥蚀的地方,总会有新苔填补上“父陷子死”的泣血笔锋。这些新苔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那份浩然正气,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颜真卿当时的悲愤和决绝。

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原本就是以血脉为墨,书写在永恒的碑铭之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历经多少沧桑,都能在人们的心中激起共鸣。这种正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着我们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永远不会被打倒。

敦煌藏经洞的《尚书》残卷泛着吐蕃人供奉的酥油光泽,西夏文旁注如飞天飘带缠绕周诰殷盘。这让我想起司马迁在蚕室烛光下重写《殷本纪》,血迹渗透竹简的裂缝,竟与安阳甲骨文的卜辞纹路暗合。泰山经石峪的摩崖刻经,暴雨冲刷千年后,"如露亦如电"的笔触里渗出赭石色的虔诚。

在宁波天一阁的芸草香中,黄宗羲正专注地抄录着《明夷待访录》。他的笔触在纸面上飞舞,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当写到“天下为主”这西个字时,黄宗羲停下了手中的笔,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一片破旧的血衣残片,轻轻地放在这西个字的下方。这片血衣残片,是钱肃乐在抗清时所穿,上面沾染着他的鲜血,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与此同时,在岭南丹霞山的别传寺藏经楼里,澹归和尚正默默地将一部《遍行堂集》封入韦驮像的腹中。他的动作轻柔而庄重,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这部《遍行堂集》是澹归和尚一生的心血结晶,其中包含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百年之后,当藏经楼的韦驮像被重新开启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木纹裂开的地方,竟然隐隐显现出“忠孝”二字。

原来,圣贤的文字从来都不仅仅是白纸黑字,它们更是浸透了精魂的丹书铁券。当黄河故道的龟甲重见天日时,人们发现“孝”字的甲骨文原本是子承老躯的象形,这一发现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尊崇。而在紫禁城文渊阁的《西库全书》函盒内,金丝楠木的纹理与韩愈《原道》的墨痕竟然同向延伸,仿佛在诉说着文字与木材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

从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到岳麓书院“忠孝廉节”的碑刻,华夏文明最深的年轮,正是用忠孝之血浇铸、圣贤之思滋养的同心圆。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7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