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青藤书屋的蛛网在秋光中闪烁,仿佛是时间的痕迹,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徐渭,这位狂放不羁的文人,将"砥柱中流"西字深深地刻在砚底,那西个字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无论遭遇多少风雨,他都要如中流砥柱一般,坚守自己的信念。
晚年的徐渭,生活潦倒,只能靠卖画沽酒度日。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狂傲。他偏要在那破败的门楣上,挂起一块"一尘不到"的牌匾,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他的内心世界是一片纯净,不受世俗尘埃的沾染。
石涛,这位同样才华横溢的画家,在宣城梅清的宅邸中见到了这一幕。他被徐渭的狂傲所打动,挥毫泼墨,画下了《独坐听泉图》。在那嶙峋的山石之间,隐藏着徐渭醉后踢翻的墨缸,仿佛那墨汁流淌的痕迹,就是徐渭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倔强。
真正的生气,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源自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就像那孤峰,即使独自屹立,也要刺破云天,展现出自己的倔强与高傲。
东林书院旧址的"风声雨声"楹联,早己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斑驳不堪。然而,顾宪成讲学时劈裂的戒尺,却依然悬挂在梁间,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那戒尺,见证了顾宪成的严厉与执着,也见证了东林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张居正,他在翰林院当庶吉士时,冒着大雪,在《论时政疏》的草稿上批注着朱砂。那点点朱砂,如同他心中的火焰,燃烧着他对国家的忧虑与关切。
而潮州韩文公祠前的橡木,虽遭雷击三度焦枯,但每逢春分,它依然要迸发新芽。那新芽,用年轮记录着岭南士子们"首声动天下"的晨读,也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在扬州小玲珑山馆的藏书阁里,马曰璐小心翼翼地将被焚毁的《南山集》残页放置在一个金丝楠木匣中。这金丝楠木匣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仿佛是对那些残页的一种保护和珍视。这些残页虽然己经残破不堪,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而在徽州婺源虹井旁的朱熹故居,每逢朔望之日,便会有书生前来掬饮那被称为"圣泉"的井水。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口古井的最深处,沉着庆元当禁时被摔碎的砚台。那砚台的碎片,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真正的古风,并非仅仅存在于温润的包浆之中,更在于那些断简残篇中依然铮铮作响的锋芒。这些断简残篇,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
当寒山寺的钟声在太湖畔响起,惊起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那些在耦园里独自对着残棋沉思的退思者,以及在虎丘千人石上激昂辩论的复社文人,其实都在守护着同样的火种。
苏州艺圃的浴鸥池映照着茅亭的孤影,沧浪亭的复廊回荡着《朋党论》的余响。这些地方,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天地间最动人的生气,永远是雪夜独醒时窗棂上的剪影,是雅集欢宴中突然响起的金石之音。这些瞬间,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魅力。
(http://wmfxsw.com/book/749796-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