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守中之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守中之道

 

战国策士苏秦佩六国相印时,腰悬玉玦发出清响,那是天下最动听的言语。可当他被刺于临淄街头,世人方知锋利的舌剑终会割伤执剑之人。西晋金谷园中,珊瑚树映着烛光如同血色,石崇与王恺斗富时抛出的金饼,转眼化作断头台上的寒光。老子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先贤早己在竹简上刻下生存的智慧:过犹不及,惟守中道。

言语是流动的火焰。《鬼谷子》有言:"口者,心之门户也。"春秋时晏子使楚,面对钻狗洞之辱,他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巧妙化解,既维护尊严又不失礼节。反观杨修解"鸡肋"之喻,锋芒毕露的才智终成催命符。范雎"三缄其口"的典故,恰如《周易》"括囊无咎"的启示:真正的智者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让舌头停泊在唇齿之间。

财富是带刺的藤蔓。石崇金谷园中的"锦步障"绵延十里,却挡不住孙秀索要绿珠的脚步声。商圣范蠡散散家财,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在《史记》中留下"富好行其德"的美名。敦煌藏经洞文书记载,盛唐时丝路商人常将三分利润投入佛窟开凿,这种"散财养德"的智慧,让财富不再是捆缚生命的枷锁,而化作滋养文明的清泉。

月满则亏的规律,早己写在星移斗转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下"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却在酒酣耳热时顿悟"兴尽悲来"。张良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云游;文种贪恋权位,终遭属镂剑赐死。这种生存智慧,在《菜根谭》中化作"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妙喻。就像黄山松在悬崖绝壁间寻找平衡,真正的通达之士,总能在红尘纷扰中找到那条若隐若现的中道。

潮水懂得在满盈时退却,西季知晓在极盛时转折。当我们仰望紫禁城太和殿的蟠龙藻井,那九条金龙皆口含宝珠而不吞——这是中国人对"守中"最庄严的诠释。李太白"处世若大梦"的慨叹,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领悟,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生命的至味,不在登峰造极处,而在半满的月光里。然而在现世,人们却常常忘却这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繁华都市中,多少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犹如夸父逐日般疯狂,首至精疲力竭才发现迷失了自我。企业之间盲目扩张,不顾自身实力,最终资金链断裂走向衰败。

但仍有少数清醒者,如那位低调的企业家,虽坐拥巨额财富,却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深知财富过多便成负担,适度地回馈社会,方能内心安然。还有那位文坛新秀,在作品广受赞誉之时并未沾沾自喜,而是选择闭关沉淀,避免过度曝光带来的浮躁。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应时刻铭记先人的教诲,无论是言语还是财富,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享受成果,都要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喧嚣的世间寻得内心的宁静,不被物欲所吞噬,真正领略到生命中的美好,像古人一样在中道之上悠然前行。在城市的角落里,有一位年轻画家名叫苏瑾。他的画作初露头角,受到不少收藏家的追捧。一时间,赞扬声如潮水般涌来,画展邀请不断,价格也水涨船高。

起初,苏瑾沉浸在这份荣耀之中,不断接受订单,日夜赶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画出的作品失去了曾经的灵动。这时他想起了古人的智慧,决定停下匆忙的脚步。

他拒绝了许多高价订单,推掉了画展邀请,背起画架走进深山。在那里,他感受自然的静谧,重新找回作画的初心。几个月后,他带着全新风格的画作归来,虽数量不多,但每一幅都饱含深情与思考。

苏瑾的转变让同行们大为震惊,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前,不应忘记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只有坚守中道,才能在逐梦途中不失本心,收获真正有意义的成功。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