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性如青瓷 文章似龙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章 心性如青瓷 文章似龙泉

 

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历经千年依旧泛着雨过天青的釉光。这抹青碧的永恒,源自窑火中匠人心性的绝对平和——多一分火则色浊,少一分火则形坍。正如文明的传承,唯有在心神澄明的境界里,方能淬炼出穿透时空的精神器度。

心性若沸水翻腾,纵有惊世才学亦成镜花水月。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特设"鉴园"以滤心性:晨起必先静坐观鱼,待池中锦鲤不再因影动而惊散,方提笔书写千年治乱。这种修炼让他在记述玄武门之变时,既能秉笔首书李世民的杀兄夺位,又能洞察"天子宁有种耶"的历史必然。正如景德镇老师傅拉坯时呼吸与转盘同频,真正的文章事功从不在激愤中成就,而在静气里沉淀。

言语若彩漆饰面,终将剥落露出本真底色。海瑞抬棺进谏的壮举背后,是二十余年县令任上"笔架先生"的刚首:他丈量田亩的鱼鳞册精确到每株桑树的位置,审理案卷的批注从不用浮华辞藻。这种至拙至诚的作风,让张居正也感叹"用此人可振天下颓风"。恰似良渚玉琮的素面神徽,真正的品格无需纹饰,自会在时光打磨中显露天机。

紫禁城金砖的炼制藏着心性修炼的密码:姑苏泥土需经七筛七滤,在澄浆池沉淀三年,方成"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殿堂基石。这种功夫在张謇身上化作"父教育母实业"的南通实践:他既能在《马关条约》刺激下愤而"舍身饲虎",又肯用二十年光阴从植棉试验田做起。当大生纱厂的纺锤声与师范学堂的书香交织,一个时代的觉醒便在平实笃行中悄然萌发。

站在扬州漆器博物馆的剔红屏风前,十三层朱漆下隐约可见的枫香木胎,恰似文明传承的隐喻:浮华矫饰终会褪色,唯有人格底色历久弥新。从范仲淹"不以物喜"的岳阳楼长叹,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虎门烟云,中华文明始终在祛除矫饰、回归本真的修炼中,完成着精神器物的永恒窑变。当我们凝视敦煌壁画上未施重彩的飞天素稿,终会明白:真正的永恒,不在炫目色彩,而在笔墨间流淌的虔敬与平和。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信息如洪流般涌来,人们的心性也如同置身于喧嚣的集市,难以平静。然而,当我们回首这些历史的珍宝与人物的传奇,便会发现那穿越千年的平和与本真,是如此的珍贵。

如今,我们虽不再需要烧制秘色瓷、炼制金砖,但心性的修炼却从未过时。在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间,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我们应如古人般,寻一处静谧之地,让自己的内心沉淀。或许是在清晨的公园,听鸟儿的歌声;或许是在夜晚的书房,读一本经典的书籍。

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以本真的态度对待世间的纷扰,便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器度,完成一场现代版的精神器物的永恒窑变,让中华文明的光辉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就在作者沉浸于这番感慨时,眼前的场景突然扭曲变幻。他竟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空间,西周悬浮着那些历史珍宝的幻影,秘色瓷莲花碗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紫禁城金砖闪耀着古朴的光泽。

这时,一位身着古装的老者缓缓走来,他的眼神透着深邃与平和。老者开口道:“你既领悟了心性修炼与文明传承之理,今赐你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心性修炼。”

说罢,一阵光芒闪过,作者便穿越到了司马光的“鉴园”。他看到司马光正静静地坐在池边,凝视着锦鲤,神情专注而宁静。作者走上前去,想要与司马光交谈,探寻心性修炼的奥秘,司马光察觉到有人靠近,缓缓转过头,目光平和地看向作者。“阁下为何而来?”司马光轻声问道。我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先生,晚生对您的心性修炼之法十分好奇,特来请教。”司马光微微一笑,指了指池中锦鲤,“你看这锦鲤,外界稍有动静便惊慌逃窜,若心也如此浮躁,又怎能做好学问、成就大事?”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先生每日晨起观鱼,是如何做到让心境平和的呢?”司马光站起身,负手而立,“观鱼只是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去想那些繁杂之事。久而久之,便能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我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就在这时,一阵光芒再次闪过,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晃动,他知道,这次穿越之旅即将结束。当光芒消散,我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但他的心中,却多了一份对心性修炼的深刻理解。


    (http://wmfxsw.com/book/749796-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