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壁画上,观音赤足踏浪而来,左手持净瓶济世,右手结无畏印自渡。这幅壁画恰是此联的绝妙图解:真正的慈悲需要入世的担当,真正的超脱需要破茧的勇气。救人与自渡,原是同一条修行之路的两面风光。
玄奘西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曾在雪山遇险,将最后的水囊让与同行者。这种"入坑坎"的慈悲,在鉴真东渡时化作六次蹈海的执着,在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序言中凝成"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者仁心。明代《菜根谭》有言"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正如白居易在杭州疏浚六井时,既解百姓之渴,亦润自家心田。
下联"脱身牢笼"的智慧,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里初现端倪。范蠡散散家财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急流勇退,而是深谙"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洞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喟叹相映成趣,但真正的超越当如张骞凿空西域归来,未困于"博望侯"的冠冕,而是将眼界投向更辽阔的星河。这种境界,在八大山人的墨荷中化作"哭之笑之"的淋漓笔墨。
真正的修行不在两端。六祖惠能在《坛经》中既说"佛法在世间",又道"本来无一物"。这让人想起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艄公既要奋力撑篙避开暗礁,又要顺应水流保持平衡。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君子之道,出处理末,各适其时。"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时穷节乃见"与"古道照颜色"熔铸一体,正是这种精神的完美诠释。
黄鹤楼头的白云千载空悠,寒山寺外的江枫依旧摇曳,都在见证着中华文明独特的修行智慧:入世济人时,要像洛阳桥的筏形桥基,将自身化作渡人的舟楫;出世破执时,需如良渚玉琮上的神徽,在方圆规矩中保持精神的翱翔。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深的密码——真正的菩萨心肠与英雄肝胆,从来都是同一轮明月的阴阳两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独特的修行智慧如同璀璨星辰,指引着后人前行。时光流转至现代,在繁华都市的喧嚣里,这智慧依旧有着非凡的意义。有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林宇,在商海拼搏时,始终怀揣着济世之心。他的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积极投身公益,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与希望,践行着“入世济人”的担当。然而,当企业面临巨大成功和众多荣誉时,他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而是选择放下光环,重新出发,去探索新的领域,如同古人“脱身牢笼”般洒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修行智慧的传承与延续。无论是在古代的经史典籍里,还是在现代的生活实践中,这同一轮明月的阴阳两面,始终散发着温暖而又明亮的光芒,照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文化动力。一天,林宇在一次公益活动中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老者看似普通,却总能说出一些富有深意的话,点醒林宇在创业和公益中的困惑。随着交往深入,林宇发现老者对古代文化的修行智慧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在一次交谈中,老者告诉林宇,他所践行的“入世济人”与“脱身牢笼”只是这智慧的初步体现,真正的境界还有更深层次的奥秘。老者带着林宇来到一处古老的遗迹,那里的壁画和石刻竟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遗迹中,林宇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们对话,对修行智慧有了全新的感悟。他决定将这份感悟融入到企业和公益事业中,以更宏大的格局去践行传统文化的智慧,让这轮明月的光芒,不仅照亮自己,更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传统文化的力量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