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砚中天地阔 陇上稻粱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9章 砚中天地阔 陇上稻粱香

 

古砚台积满墨垢时,总有人要将其洗净。殊不知最珍贵的包浆正藏于斑驳之间,那是岁月与文章共同沉淀的灵光。读书人案头的清贫,恰似这方朴拙的砚台,看似黯淡无光,却能在时光深处酝酿出最醇厚的墨香。

在魏晋那个风流倜傥的时代,有一位名士陶渊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南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在那片宁静的山林中,他为自己的书斋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停云”。

竹篱茅舍之间,陶渊明与素琴古卷朝夕相伴。他每日沉浸在琴音的悠扬和古籍的智慧之中,仿佛忘却了世间的纷扰。然而,当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酒肉时,这位被世人称为“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却淡然地拒绝了这份厚礼。

他微笑着对檀道济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坚持和对名利的淡泊。他明白,自己的志向并非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陶渊明深知,如果案头堆满了金银财宝,那么他便无法容纳“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自得;如果屋檐装饰得雕梁画栋,那么他也无法承载“悠然见南山”的那份空灵与超脱。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真正的读书人,总能在那一方小小的书案之间,望见那浩瀚的星河。

在陶渊明的世界里,物质的匮乏并不能阻挡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诠释了读书人的真正境界——不为外物所扰,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江南水田里,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总让我想起《齐民要术》中的古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们深谙土地的脾性:稻穗低垂时最,谷仓常虚方能纳新。明代农书《天工开物》记载,精明的农人会在丰年修葺粮仓,在荒年整饬农具。这种智慧与东坡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异曲同工——真正的丰足不在于囤积,而在于永远为希望留有余地。

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何尝不是对生命境界的诠释?苏州拙政园有座"与谁同坐轩",轩中石桌上刻着东坡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种独与天地往来的气度,既不因清贫而萎顿,亦不为奢靡所动摇。就像农人懂得"留得青山在"的智慧,真正的读书人亦明白:案头清风翻动的书页声,恰是天地间最动听的乐章。

青灯黄卷间自有琼楼玉宇,粗茶淡饭里可品天地精华。当我们在竹简上读到"一箪食一瓢饮"的箴言,在农谚中听见"常将有日思无日"的教诲,便会懂得:生命最美的丰碑,不在黄金台上,而在青衫耕者的背影里;人间至味不在珍馐玉馔,而在清贫者捧卷时嘴角的微笑中。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10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