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济人之心与立身之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3章 济人之心与立身之道

 

"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这句古训揭示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济世助人的主动性,二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修养体系。

济人之心贵在真诚主动。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源于其年少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初心。明代商人沈万三富甲一方,却因主动赈济灾民而赢得"沈善人"美誉。这些事例说明,助人的关键从来不在于能力大小,而在于心意真假。印度圣雄甘地说:"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是除了金钱一无所有的人。"当一个人怀着真诚善意伸出援手时,即使只能给予一个微笑、一句安慰,也同样珍贵。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以"能力不足"为借口逃避行善,实则是对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推己及人理念的背离。

立身之道,其重中之重在于以高尚的品德去感化他人。古往今来,诸多仁人志士皆以自身之德行,为世人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东汉时期的杨震,以其“暮夜却金”的事迹,彰显出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当行贿者于深夜前来,以重金贿赂杨震时,他义正词严地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短短的八个字,蕴含着无尽的凛然正气,令行贿者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只得灰溜溜地离去。

清代的于成龙,为官清廉,一生为民。他离任时,百姓们“遮道号泣”,不舍其离去。甚至连盗贼都对他的德行敬重有加,不忍加害于他。这种“不忍欺”的境界,远非依靠权势所造成的“不敢欺”可比,实乃道德感化之极致。

法国作家雨果在其巨著《悲惨世界》中,成功塑造了米里哀主教这一形象。米里哀主教以其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对罪犯冉阿让施以援手,以德报怨。他的宽容最终感化了冉阿让,使其走上了正道。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若能做到心正行端,其言行自然能成为他人的楷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护。

当代社会尤需重拾这种处世智慧。我们看到太多人计较得失而吝于助人,又看到不少人依仗权势使人畏惧而非心服。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照顾穷人时说:"我们做的也许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没有这一滴水,海洋就会少一些。"这种不计较能力大小的济世精神,与"不忍欺我"的人格魅力,正是化解现代社会冷漠与对立的精神良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德行之上。同样,健康的社会关系也应建立在真诚相助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人生在世,既要培养"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共情能力,又要修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坦荡胸怀。当每个人都能够主动释放善意,又以高尚品格赢得尊重,社会自会形成良性循环。这既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