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立身处世的根本智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立身处世的根本智慧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这句古训蕴含着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处世之道不在于追求虚名,而在于踏实做人;真正的爱子之心不在于留下财产,而在于传承立身之本。

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应当以不招致他人怨恨为重要原则。就像春秋时期的晏子,他担任齐国宰相时,生活非常简朴,对待他人也十分宽厚。据史书记载,他“吃饭时不重复吃肉,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尽管身居高位,却能让“国家没有怨恨他的百姓”。

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治家也非常严谨,他要求家人“不是招待宾客就不重复吃肉,衣服和食物仅仅是为了满足温饱”,正因如此,“乡里的人对他都没有怨言”。

这些贤明之人深知,与其刻意去追求他人的赞誉,不如谨言慎行,避免与他人结怨。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曾说:“为人处世不必去邀功,没有过错就是功劳。”这种不招人怨恨的处世哲学,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当我们不再急切地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修养上时,反而能够获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教子之道,贵在传艺而非传财。南宋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强调为学做人的根本之道。清代画家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的遗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些智者深知,留给子孙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种远见卓识,对那些一味为子女积累财富的现代父母,不啻为一剂清醒良药。

反观那些追求虚名与聚敛财富者,往往事与愿违。战国西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养士三千,却因过于追求名声而招致猜忌;西晋石崇富可敌国,最终因财招祸。当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为博得好名声而弄虚作假,最终身败名裂;有人为子女积攒巨额财富,反而养成纨绔子弟。这些教训都在提醒我们,追求表面的赞誉与物质的积累,往往适得其反。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这种朴实的生活智慧。做人不必追求人人称赞,但求问心无愧;教子不必留下万贯家财,但要传授立身之本。曾国藩家训云:"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这种留有余地的处世之道,既能让自己活得轻松,也能让子孙走得长远。真正的传家之宝不是金银财帛,而是良好的家风;真正的处世之道不是八面玲珑,而是问心无愧。这或许就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智慧。


    (http://www.wmfxsw.com/book/749796-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