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一个没落贵族青年的奋斗史 第二章:黄河怒吼

字体:     护眼 关灯

纳兰明珠:一个没落贵族青年的奋斗史 第二章:黄河怒吼

 

康熙七年(1668年)的夏天,阳光炽热,大地仿佛被烤焦。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黄河却像一头被激怒的巨兽,突然苏醒过来。

自山东曹州至江苏淮安的千里河段上,原本平静流淌的黄河水突然变得异常汹涌。浑浊的河水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搅动,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奔腾而下。河水猛烈地冲击着堤岸,堤岸的缺口就像被撕裂的伤口一样,不断地扩大。

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沿岸的村庄和良田。房屋在瞬间被冲垮,农田被淹没,人们的生活在瞬间被摧毁。据《清史稿·河渠志》记载,这场水灾的规模之大、破坏力之强,堪称“百年未遇”。

在淮安府境内,灾情尤为严重。七个州和九个县都遭受了洪水的侵袭,淹没的田地达到了二十余万亩,无数百姓在洪水中失去了生命。这场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许多家庭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绝境。

河道总督府内,于成龙正伏案批阅奏折。这位汉军镶红旗出身的官员,此刻却显得心事重重。他手中握着的奏折上,赫然写着:"邳州花山坝决口,下邳州城危在旦夕。"作为首隶永平府乐亭县令时,他曾亲历水患之苦,深知治水非一日之功。此刻,他望着案头那幅泛黄的《黄河图》,眉头紧锁——这幅由明代潘季驯绘制的治河蓝图,如今己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河患。

"大人!"一名浑身湿透的衙役跌跌撞撞闯入,"东坝口决堤了!"

于成龙猛地站起身,窗外的天色己暗沉如墨,暴雨倾盆而下。他抓起蓑衣,正欲出门,忽见明珠踏着泥浆走进来。这位明珠大人今日格外狼狈,官靴上沾满黑泥,官服也早己辨不清颜色。

"明珠大人,您这是..."于成龙话未说完,便注意到明珠手中攥着的怀表。

明珠将怀表抛到案上,冷笑道:"老于头,这表就当是给你的见面礼。不过..."他指着窗外滔天洪水,"若不能在日落前疏通河道,这表就归你了。"

于成龙闻言大笑:"明珠大人,您看这黄河水,像不像您府上那些腌菜缸?"说着,他解下腰间绳索,将一只鱼鹰抛向空中。鸟儿振翅掠过河面,溅起的水花映着雷光,在明珠脸上划出道道水痕。

明珠抹了把脸,突然指着河堤上的裂缝大笑:"老于头,您看这裂缝多像您脸上的皱纹!"他掏出怀表,"现在辰时三刻,若能在日落前疏通河道,我这表就送你了。"

### 河道惊魂

于成龙与明珠各自带领人马奔赴决堤处。暴雨如注,河水暴涨,两岸百姓扶老携幼仓皇逃窜。于成龙一边指挥民夫加固堤坝,一边观察河势变化。他发现决口处的水流速度极快,泥沙堆积严重,若不及时疏通,整个淮安府都将陷入汪洋。

"明珠大人!"于成龙突然高声喊道,"此处需用'束水攻沙'之法,先筑减水坝分流,再疏浚主河道。"

明珠却不以为然:"老于头,你这套迂腐之法能救急?我有更好的主意!"

话音未落,明珠便带着人马向下游而去。于成龙望着他的背影,暗自摇头。他知道明珠素来好大喜功,此刻却非逞强之时。

果然,黄昏时分,明珠满身泥浆地冲进汇报厅,身后跟着一群垂头丧气的民夫。他指着地图大喊:"明珠某找到了泄洪缺口!"然而,当他掀开地图时,索额图却冷笑一声,将一盆热茶泼在地图上。

"明珠,你这是在给黄河洗澡吗?"索额图指着茶水形成的沟壑,"这'清口'位置若再偏移半寸,整个淮安城都要被淹。"

明珠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声。只见一队百姓抬着棺材涌进厅内,为首的老人跪倒在地:"大人!我家祖坟就在清口附近,若再不设法,百年祖业就要毁于一旦!"

于成龙上前搀扶老人,轻声道:"老人家放心,我们定当设法保全。"他转身对索额图道:"索大人,老夫有一计,不如..."

智斗水患

夜幕降临,暴雨仍未停歇。于成龙与索额图商议至深夜,终于确定了治水方案。他们决定效仿明代潘季驯的"蓄清刷黄"之法,在清口处修建减水坝,同时疏浚主河道。明珠虽然不满,但也只能勉强同意。

次日清晨,河道总督府内灯火通明。于成龙亲自监督民夫施工,他站在河堤上,手持丈量工具,仔细计算着坝体高度。忽然,他注意到远处的堤坝出现细微裂缝,立即下令:"快!调三百名壮丁加固东堤!"

与此同时,明珠却带着人马前往西坝。他想另辟蹊径,却不知此举反而加重了东堤压力。正当他得意洋洋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西堤轰然倒塌。

"明珠!"于成龙大惊,"快撤!"他带着人马冲向西堤,却见明珠正站在决口处,脸上竟露出诡异的笑容。

"老于头,你输了。"明珠将怀表抛向空中,"这表该归我了。"

于成龙却面色凝重:"明珠大人,你可知这西堤一破,东堤必亡?"他指着远处的东堤,只见堤坝在激流冲击下摇摇欲坠。

明珠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慌忙下令撤退。然而,为时己晚。随着一声巨响,东堤终于支撑不住,决堤处的河水如万马奔腾般涌入,整个淮安府顿时陷入混乱。

### 民心所向

洪水过后,淮安府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于成龙不顾身体疲惫,亲自巡视灾区。他看到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哭泣,立即命人送来干粮和衣物。当得知许多百姓因房屋倒塌无处安身时,他立即下令搭建临时棚屋,并派发米面救济。

"大人!"一名衙役急匆匆跑来,"乐亭县的灾情也十分严重,百姓纷纷前来求援。"

于成龙闻言大惊。他想起自己初任乐亭知县时,曾经历过水灾。那时的他虽然年轻,却己深知治水之难。如今,他终于体会到治理黄河的千钧重担。

"传我命令,立即调拨漕运船只运送赈灾物资。"于成龙沉声道,"同时派人前往乐亭,协助地方官安置灾民。"

明珠看着于成龙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有些愧疚。他想起自己昨日的鲁莽,暗自懊悔。他决定改变策略,主动请缨前往灾区协助治水。

"于大人,"明珠诚恳地说道,"明珠愿率人马前往乐亭,协助安置灾民。"

于成龙抬头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明珠大人肯放下身段,老夫甚慰。不过..."他指了指远处的河堤,"治水之事,还望明珠大人谨记教训。"

明珠郑重地点头:"明珠明白。"

### 余波未平

数日后,淮安府的灾情逐渐得到控制。于成龙与明珠带领民夫修复堤坝,重建家园。然而,这场水患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朝廷内部对治水策略的争论愈演愈烈,明珠与索额图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明珠大人,"索额图在朝堂上冷笑道,"您上次的鲁莽之举,几乎酿成大祸。若非于成龙大人当机立断,恐怕整个淮安府都要被淹。"

明珠不甘示弱:"索大人,您那套迂腐的'蓄清刷黄'之法,若非老夫及时发现西堤隐患,恐怕..."

"住口!"康熙帝一声怒喝,打断了两人的争吵,"朕说过多少次,治水之事,当以民生为重。明珠、索额图,你们都是朝廷重臣,岂能如此意气用事?"

明珠与索额图对视一眼,皆不敢再言。康熙帝环视群臣,沉声道:"此次水患,暴露出朝廷在治水方面的诸多弊端。明珠、索额图,你们即日起会同于成龙,重新制定治水方略。"

明珠与索额图齐声应诺。然而,他们都明白,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 尾声

夜深人静,于成龙独自站在河堤上。他望着平静的河面,心中却波澜起伏。他知道,黄河的治理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他在乐亭县令任上所领悟的那样,治水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

"大人!"明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明珠想请教,依您之见,该如何根治黄河水患?"

于成龙转过身,看着这位曾经的对手,微微一笑:"明珠大人,老夫以为,治水之道,贵在'因势利导'。黄河之水,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唯有顺应水势,因时制宜,方能长治久安。"

明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读过的《河防一览》,书中写道:"治河之法,当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治水之道。

两人相视一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惺惺相惜之意。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携手同心,定能化险为夷,共筑黄河安澜之梦。


    (http://www.wmfxsw.com/book/746970-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