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理政能力初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2章 理政能力初显

 

功臣家的女婿吗?

胡翊点着头,却说道,“无论是谁家女婿,在我这里只分对错,不问人情。”

崔海赞同的说道,“怪不得陛下点名要我来辅佐姐夫呢,原来姐夫让陛下安着心呢。”

胡翊拍着崔海的肩膀,笑道:

“说起来我是掌晖史,其实这整个承晖司靠的是你来运作呢,只是将你调到我这里来,有些委屈了。”

崔海连忙摆手道,“姐夫,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啊,小时候在宫中那阵儿,大姐没少关照我呢,才不敢在你面前觉得委屈。”

崔海此时正儿八经的说道,“陛下看重我,那是因为我不徇私情,我自己就是孑然一身的个人嘛,我是发觉姐夫与我一样,咱们对胃口。”

听着崔海手忙脚乱的解释,胡翊绝对是相信的,看起来朱静端这个大姐大的名号还真好使,老丈杆子收的那些义子们都很敬服她。

承晖司的事就交给崔海。

礼部衙门来催了几次,关于鸡鸣山立功臣庙的事,现在已经到了九月中了,从开始建庙到正月祭祀还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

可是现在连功臣庙的礼制都没有定下来,礼部尚书钱用壬都急坏了。

胡翊进到礼部大堂时,钱用壬刚把一份文书撕得粉碎,大怒道:

“礼仪不可减,李相驳回来也不管,继续往上递!”

一看到胡翊来了,钱用壬立即过来见礼,然后挤出个笑容直作揖道:

“驸马爷,可算把您给盼来了,功臣庙的事就等着您来参议呢。”

胡翊来礼部议事自然是要带人的,李希彦不止精通《尚书》,还通礼制。

胡翊把他带过来,一来是以示亲近给那些属官们看,二来他自己的礼仪就很有限,身边总要有个人来帮衬着。

钱用壬将属下们都招来,然后说道:

“如今总也定不下来几件事,一个是功臣庙的规格,无论是唐宋的功臣庙都未留下来尺寸,元庭的规格咱们是用不得的,这就犯了难。”

“第二件便是功臣们的塑像问题,塑像的规格和尺寸该如何?涂色又用何种颜色?”

听钱用壬讲起这些事来,胡翊只觉得脑门子胀疼的很。

这都是些什么事?

还需要议吗?

还有什么诸如祭祀规格的问题,各种问题都摆在桌案上来了。

左侍郎、员外郎、祠祭司主事……这些人加上一个钱用壬在这里吵了个鸡飞狗跳。

有人提出来征询下胡翊的意见,胡翊就叫他们问李希彦,结果钱用壬和李希彦聊了半天,又从《周礼》扯到了汉唐的礼仪,两个人最后发展出了一场关于礼制的辩论赛。

礼部的官员们最后成了评判者,开始站起队来,看谁是更有理的那一方。

这下给胡翊烦的头都大了,只好叫停说道:

“都别争了!”

“功臣庙的尺寸规格不知道,就照着武庙的尺寸盖一间,武庙之中列坐着千年以来武功卓绝者,我朝的功臣们自然极为愿意如武庙中的名帅、名将们一般受祀,你们也不会因此得罪了那些武勋。”

胡翊的话音刚落,祠祭司主事张筹便说道:

“武庙乃是亘古千年以来功绩最大的那批人,功臣庙如何敢与武庙并列?”

胡翊就斥道,“我朝修的是功臣庙,又不是修武庙,怎么不能按着武庙的规格来?”

“武庙之中列坐的,乃是千古以来功绩最大的那批人,那我大明功臣庙之中列坐的,自然也该是大明开国功绩最大的那批人,与之呼应都不行吗?你还有何不满意?”

张筹觉得功臣庙还要盖小些,又有人提出要按着太庙的规格来盖。

胡翊反问了一句,“盖一座小庙,你还想要脑袋吗?还有你这个礼部郎中,你绝对是个武人出身的,那功臣庙能盖的像太庙那么大吗?你敢自比皇室的列祖列宗吗?”

“信不信明天就把你的皮扒下来,挂在午门外,授你一个僭越的罪名?”

被胡翊一通怼,这些人都不说话了。

这些人真是越聊越抽象,可是你要是定一个标准给他们,叫他们围绕标准去讨论,那就简单的多了。

钱用壬是《周礼》的极端崇拜者,这里还有一些官员是推崇秦礼、唐礼的,连个共同的标准都没有,这事儿怕是讨论一年都定不下来。

胡翊心说,怪不得开国大典的时候老丈杆子都看不过眼,最后把大典的礼仪交给太常寺去做,直接跳过了礼部呢。

钱用壬还因为此事气愤的参了叔父一本,可是就他们这些人做的事,实在是叫人无语。

最终按着武庙的标准建庙,标准就这么定下来了,大家都达不成共识,那就找一个都能认可的参照物,就这么简单。

剩下的塑像尺寸,祭祀礼仪,那就沿用孔庙那一套就好了。

钱有壬他们争论了许久的事,一直定不下来,李善长是个力求简洁的人,钱用壬又是周礼的绝对崇拜者。

这就导致钱用壬每一次做出来的方案,都被李善长从中书给驳回来,两人之间的仇恨是越积越多。

这下胡翊过来,听他们炒了快两个时辰,最后几句话就给搞定了。

李善长中书省的批复立即便过了,这个差事直接便了结,剩下的事就是造庙,但那是工部该去负责的差事了。

下午时候,胡翊来到了文华殿。

朱标看到胡翊来了,笑着说道:

“姐夫,听说你在礼部衙门呼噜打的震天响。”

胡翊翻白眼道,“我才没睡呢,就是那帮人烦的我只能闭目养神,哎呀,脑仁疼。”

朱标指着左手边的蒲团,叫道:

“那你过来随我处置奏章,正好有个事不好做。”

胡翊坐过去,朱标便把奏章递给他看,然后说道:

“河南归德府知府周世昌上奏道,黄河水患频发,归德已有四县连年遭灾,请朝廷拨款四十万两修筑青石堤坝,以绝水患,保民安居。”

胡翊点头道,“这是好事啊。”

朱标苦着脸道,“四十万两银子如何拨的出?大明开国不到一年,赋税没有收上来,这还不算军饷的开支,爹的朱批是‘治河乃安民大计,准奏!着工部督办,户部拨银,划由太子处核定’,可是到了我这儿上哪去弄这些银子去?”

宋濂此时也皱着眉头道,“这笔银子数量不小,要想拨出去也得硬凑,可是要到哪里去凑啊?陛下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太子,现在您是东宫詹事,就等您来处置了。”

宋濂倒是推的快。

问题是胡翊初来乍到,他会个啥啊?

也就只能仔细看看奏章,慢慢想办法了。

随着胡翊一遍又一遍的读起奏章,便发觉不对了,说道:

“奏章中说石料需从山东开采,即便是走水路便宜些,千里漕运也耗掉了三十万两拨银的六成,就不能就近在河南开采吗?”

宋濂却说道,“詹事大人这就不知了,河南土质松软,开封府、归德府一带更是土质绵软,种地的收成是不错,却不产大量的石料。”

胡翊心道,土质松软还修河堤,青石堤坝的重量又大、密度又高,松软土质如何能够承受的住?

胡翊立即对朱标说道,“请太子下令将河南的治河案卷调来,最好连元朝时候的记录都找来。”

一会儿工夫,小太监手捧着几本厚厚的册子回来了。

胡翊和朱标翻看着,渐渐朱标也看出了不对劲。

“周世昌在奏书里面说,这次将青石堤坝修好,可以百年不塌,永镇归德府,令当地百姓一直感念皇帝的恩德,可是从案卷记载来看,堤坝最多坚持八年十年便会塌陷。”

这也正是令胡翊起疑的地方:

“殿下请看,这一条元至正年间同一河段曾修石堤,耗资三十五万两,仅五年即溃决,每岁维修费用不下十万两。”

胡翊说道,“元人只管将银子装进自己的腰包,怎么会管百姓们的死活?更不可能花这么多钱来修堤坝,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这么快灭亡,就连收税都搞包税,懒得自己亲自动手收,只怕这些事情之中另有原委。”

再往后翻,胡翊指着至正这次上报修河堤的官员说道:

“二十年前这次修河堤,上奏的也是个姓周的官员,二十年后又来一个周世昌,也姓周,太子殿下是否觉得其中有些缘故?”

胡翊只一提醒,朱标就明白了。

元朝治下,能做官的都是士绅大族,归德府在元朝便出了个姓周的地方官,二十年后的现在,又是周世昌任地方官。

朱标立即去调吏部的名册,翻开一看,果然这个周世昌就是归德府当地人,原来就在元朝做官,也算是元朝旧臣了。

当地人!

这更加证明了其中有猫腻!

胡翊立即便说道,“此事请太子先压下,咱们先派人去归德府摸一下情况,再回来处置此事。”

朱标点头道,“辛苦姐夫了。”

胡翊立即令崔海调来几个暗桩,到归德府去查探。

胡翊这里刚吩咐下去,屁股还没有坐热呢,便有人进来禀告道:

“大人,李相来了,要见您一面。”


    (http://www.wmfxsw.com/book/717120-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