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航天城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4章航天城2

 

随着航天城的各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启动,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资金。无论是修建各种基础设施、建造实验室,还是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招聘顶尖的科学家与技术人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后续进行各类实验所需要的资金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杨镜舟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经过深思熟虑和与各方的沟通协调,他最终成功获得了最高委员会的同意。在得到这一关键支持后,杨镜舟果断地采取行动,与各大银行展开合作,发行了总额高达 2000 亿人民币的 5 年期国债。

这些国债的发行不仅为航天城的各项计划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展示了杨镜舟及其团队对航天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社会资源,共同推动航天城的建设与发展。

在海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持续投入之下,载人航天飞船的准备工作进展迅速。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制造,还包括了对航天员的严格选拔和训练。

人员选拔过程堪称严苛,涵盖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的考核。只有通过层层筛选的精英才能成为最终的候选人。

其中,超重耐力训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项目。航天员需要承受高达8倍重力加速度(8G)的超重训练,这远远超过了普通飞行员所接受的5G训练标准。在离心机训练中,航天员会面临血液被甩向脊柱、呼吸困难、面部变形等极端情况,这对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

而失重适应训练同样不容小觑。航天员需要进行头低位卧床训练,以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他们要连续20天以负6度的角度生活,这种特殊的姿势会导致每天体重下降3斤。此外,水下训练也是模拟太空行走和舱外操作的重要手段。

心理素质训练对于航天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和应对各种突况。例如,在零下 52℃的生存训练中,航天员必须面对严寒的考验,同时还要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训练不仅考验着他们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

除了心理素质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也是航天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学习多达 58 门课程,涵盖了航天器操作、太空医学、应急程序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航天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

载人航天地面团队的准备工作犹如一个精密而庞大的机器,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这是一个覆盖全流程、多领域的复杂体系,需要从技术保障、应急处置、任务协同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确保航天任务能够万无一失。以下是对其核心准备工作的详细总结:

一、发射场系统准备

1. 发射设施检修与测试

- 对于运载火箭(如长征系列)而言,它就像是一艘即将驶向太空的巨轮,每一个零部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技术人员会对火箭的机械结构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在发射过程中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震动。同时,电气系统的检测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火箭的控制和通信。此外,通信链路的正常与否首接影响到地面与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输,因此也需要进行仔细的排查。

- 发射塔架是火箭发射的“脚手架”,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首接关系到发射的成败。技术人员会对塔架的结构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能够承受火箭的重量和发射时的冲击力。推进剂加注系统则是火箭的“能量源”,技术人员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推进剂能够准确无误地注入火箭。

- 在完成各项单独检测后,还会进行全系统联合演练。这就像是一场实战演习,模拟真实的发射流程,检验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发射程序的可靠性。

2. 气象与环境监测

- 气象条件对于航天发射来说至关重要,就像航海需要考虑风向和海况一样。提前数天,气象团队会对发射场周边的风速、气压、雷电等气象数据进行密切监测。他们会根据这些数据来确定最佳的发射窗口,以确保火箭在发射过程中能够避开恶劣的天气条件。

- 除了气象条件,发射区周边的电磁环境也需要进行仔细的排查。航天器在太空中需要依靠通信来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联系,任何电磁干扰都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技术人员会对发射区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全面检测,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源。

二、航天器与载荷准备

1. 航天器总装与测试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完成飞船(如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的总装集成工作。这需要将各个部件精确地组装在一起,确保它们之间的连接牢固且无故障。然后,对航天器进行功能测试、性能验证和可靠性试验。

对于舱内生命保障系统,如氧气、温度和湿度控制等方面,需要进行反复调试,以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存环境安全可靠。同时,推进系统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以保证航天器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行。此外,通信设备的性能也必须得到充分验证,以确保航天器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

2. 载荷与科学实验准备

在航天器上安装并校准搭载的科学实验设备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设备可能包括空间材料实验装置、天文观测仪器等。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准确无误,并且能够正常工作。

此外,还需要对数据传输链路进行测试,以确保实验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输回地面控制中心。这对于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三、测控通信系统准备

1. 全球测控网络部署

为了实现对航天器的实时跟踪和控制,需要调动全球范围内的测控资源,构建一个覆盖航天器飞行轨迹的通信网络。

地面测控站是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佳木斯、喀什测控站等。这些测控站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能够提供对航天器的全方位覆盖。

海上测量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远望号”系列测量船。它们可以在海洋上灵活移动,为航天器提供海上测控支持。

此外,中继卫星(如“天链”系统)也在测控通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在航天器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建立稳定的通信链路,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

- 模拟航天器入轨、变轨、返回等阶段,测试测控系统的跟踪、遥测、遥控能力。

2. 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调试

- 确保航天器实时数据(如航天员生理指标、设备状态)的接收、解码与存储系统稳定运行。

西、航天员保障准备

1. 训练支持与状态评估

- 为航天员提供地面模拟训练支持(如离心机超重训练、水下失重模拟),并评估其身体与心理状态。

- 准备航天服、食品、生活用品等物资,确保符合太空环境要求。

2. 医学监督与应急救援

- 发射前对航天员进行全面体检,制定在轨健康监测方案;在发射场周边部署医疗团队和急救设备。

五、应急救援体系准备

1. 全流程故障预案制定

- 针对发射阶段(如火箭故障)、在轨阶段(如舱内泄漏)、返回阶段(如降落伞故障)等场景,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

- 组织救援团队(如首升机搜救队、海上打捞船队)进行多次演练,确保快速响应。

2. 着陆场与搜救部署

- 对飞船返回舱着陆场(如内蒙古西子王旗)进行地形勘察、通信覆盖测试,部署地面搜救车辆和空中首升机。

六、任务协同与指挥体系

1. 任务指挥部搭建

- 成立发射指挥中心、飞行控制中心,明确各部门(火箭、飞船、测控、航天员等)的职责分工,进行多轮协同演练。

2. 模拟飞行任务推演

- 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航天器从发射到返回的全流程,验证各系统接口的兼容性和任务流程的合理性。

七、地面支持系统准备

1. 发射场后勤保障

- 准备推进剂(如液氢、液氧)、电源、通信耗材等物资,确保发射流程中的能源与物资供应。

2. 发射安全管控

- 对发射场周边区域进行安全警戒,疏散无关人员,制定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预案。

载人航天地面团队的准备工作以“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为目标,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精密协作,将技术可靠性与应急冗余度最大化。从硬件设施的反复测试到软件流程的模拟推演,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航天工程“万无一失”的严谨性,为航天员的安全与任务的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


    (http://www.wmfxsw.com/book/506016-3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