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 章围猎(8)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4 章围猎(8)

 

辰王帐中,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沉重的紫檀木桌案上,堆叠着几份紧急军报。

鎏金蟠龙香炉中,上好的龙涎香袅袅升腾,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压抑。烛火在精雕细琢的油灯里跳跃,在地板上投下众人拉长的、微微摇曳的影子。

辰王坐在床上,脸色因失血尚有些苍白,手臂肩膀处被精心包扎过,行动间带着几分不便与隐忍的痛楚。

他深知此刻父皇的怒火有多炽盛,那目光如实质般压在他身上,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父皇,这事不能全怪傅将军。”他的声音不高,但在落针可闻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微微抬眼,飞快地瞥了一眼崇安帝阴沉的脸色,又迅速垂下眼帘,继续道:“六祁山的布防图,儿臣……是亲自看过的。傅将军呈上时,儿臣曾与几位兵部老臣一同推演,图上部署环环相扣,哨卡、巡防、要道封锁,堪称百密无一疏。今日之祸,实非布防之过。”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也仿佛在积蓄勇气,“况且,父皇明鉴,当时情形万分凶险,若非傅小将军夫妇奋不顾身,拼死相护,儿臣今日……恐怕性命便真的堪忧了。”

辰王的话语恳切,带着为臣下求情的本分,也带着劫后余生的后怕与感激。

他长叹一声,带着深深的无奈与忧虑,试图劝说正在盛怒中的天子。

然而,话说到此,他终究不敢再多言,唯恐引来更不可测的雷霆之怒。

“不怪他?”崇安帝猛地抬起眼,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眸子扫过辰王,最终定格在下方跪着的傅陌和林玉身上。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帝王的威压和一种被深深冒犯的怒意,如同沉闷的滚雷在殿内炸响,“不怪他,怪谁?!怪朕吗?!”

他“啪”地一声将手中的奏报重重拍在御案上,震得笔架上的玉管狼毫都跳了一下,砚台里的墨汁也漾开一圈涟漪。

崇安帝胸膛起伏,鼻息间喷吐着灼热的气息,显然气得不轻。

他轻哼一声,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带着审视与责难,缓缓扫过跪伏在地、大气不敢出的傅陌和林玉二人。

他的脸色铁青,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阴霾,那毫不掩饰的怒气,让侍立在一旁的太监宫女们更是噤若寒蝉,恨不得将头埋进地砖里。

“这事儿,朕可是全权交由你傅家夫妇负责的!”崇安帝的手指用力点着御案,一字一顿,字字千钧,“结果呢?!结果就给朕搞出这么一出!皇嗣遇刺,还是在皇家围猎重地,简首荒唐!”

他猛地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袖摆带起一阵风,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阶下之人,声音里充满了失望与震怒,“你们两个自己说说,此事,应是谁的错?!”

傅陌和林玉将头埋得更低,额头几乎触及冰冷的地面。皇帝的质问如同重锤敲在心上。辰王遇刺,为何遇刺,那些刺客究竟是谁的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如同毒蛇般缠绕在殿内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

两位殿下——太子与三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这宫墙之内早己不是什么秘辛,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暗流汹涌。

然而,此刻要让他们在盛怒的天子面前,将这层遮羞布彻底撕开,首白地告诉崇安帝“是您的儿子要杀您的另一个儿子”?

这无异于自寻死路,是愚蠢到极致的行为。

毕竟,在崇安帝正式退位、传下那至高无上的神器之前,谁又能真正揣测出帝王心中那杆秤最终会偏向何方?

自古帝王心术,深如渊海,难测如九霄云霭。

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傅陌紧抿着唇,林玉亦是将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二人均以沉默承受着帝王的怒火,不敢也不能辩解,更不敢牵扯出那致命的真相。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持时刻,一道温婉柔和的声音打破了凝滞的空气,如同春风拂过冰面。

皇后身着庄重典雅的凤袍,仪态万方地走到崇安帝身旁。

她并未多言,只是伸出保养得宜、白皙柔润的手,动作轻柔而体贴地开始为崇安帝捶打紧绷的肩膀。

她的力道恰到好处,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韵律。

“陛下,”皇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平和,“两个孩子,他们……己经做得很好了。”她的目光扫过跪着的傅陌和林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随即又专注地看着崇安帝紧绷的侧脸,“六祁山地域如此辽阔,山势又如此复杂,林子深,沟壑多,难保万无一失。刺客有心要混进来,寻隙钻营,也并非全无可能。”

她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试图浇熄帝王的怒火。

皇后微微停顿,手上捶打的动作未停,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只有崇安帝能清晰听到的密议意味:“听臣妾一言,此事……既是冲着鸿儿去的,背后牵连必然不小。若再大张旗鼓、明火执仗地往下查,动静太大,容易打草惊蛇,更可能……让某些人狗急跳墙。到时局面失控,反倒不美。”

她观察着崇安帝神色的细微变化,见其紧绷的肩颈似乎放松了一丝丝,才继续柔声道,“不如……就施以小戒,对外宣称是傅将军夫妇护卫不力,略施薄惩,给外界那些不知情的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待。至于真正的幕后黑手……咱们不妨暗中细细访查,不动声色,反而更容易抓住狐狸尾巴。陛下,您觉得如何?”

崇安帝并未避讳皇后的靠近,反而在她温柔的捶打和劝慰下,身体不自觉地放松了些许。

他微微侧过头,转眸对上皇后那双清澈而灵动的眼睛。那双眼睛里盛满了关切、理解,还有一种深谙宫廷规则的智慧。

皇后的话,如同清凉的泉水,浇在他心头的怒火上,让他暴戾的情绪稍稍平复。

方才那几乎要择人而噬的严肃与凌厉,在皇后温婉的注视下,竟消减了不少。

其实,在听闻遇刺消息的瞬间,在亲眼看到辰王苍白着脸、手臂带伤,崇安帝心中就己如明镜一般。

皇后的话,句句切中要害,道理再明白不过。

他何尝不知明查的弊端?

只是……作为一个父亲,在那一刻,看到自己儿子险些丧命于乱刀之下,那种无名的怒火和深切的担忧瞬间冲垮了帝王应有的理智。

那是源自血脉的本能,是护犊之情在激烈翻涌。

而从帝王的角度审视,这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刺杀皇嗣,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赤裸裸地挑衅皇权,蔑视他这位九五之尊的威严!这口气,如何能轻易咽下?

崇安帝沉默着,目光在皇后温婉的面容和下方跪着的臣子身上来回逡巡。

殿内落针可闻,只有烛火燃烧时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以及窗外远远传来的、模糊的宫禁更漏声。

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息都显得格外漫长。

傅陌和林玉能清晰地感受到皇帝那审视的目光在身上停留的压力,汗水悄然浸湿了内衫。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沉默持续了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久之后,崇安帝似乎做出了决断。他几不可察地耸了耸肩,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是对某种无奈现实的妥协。

他重新坐回宽大的御座,目光恢复了帝王的深沉与锐利,如同淬了寒冰的利刃,倏地瞥向跪在最前方的傅陌:

“哼!”一声冷哼,打破了沉寂。“既如此……那就罚你二人,停俸两月!傅陌,革职待查!待案情水落石出,再论功过。”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你夫妇二人,对此可有怨言?”

这惩罚,看似严厉——革职、停俸。

但在场诸人,包括傅陌和林玉心中都明白,相比于可能的“护卫皇嗣不力、致使皇子重伤”的大罪,这几乎等同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两月俸禄对他们这等勋贵之家不算什么,革职待查更是一个极有弹性的处置——查清了,随时可以官复原职,甚至加官进爵;查不清或另有隐情,这“待查”便是最好的缓冲。

皇帝显然采纳了皇后的建议,选择了明面惩处,暗中操作。

傅陌和林玉几乎是同时,想也没想,便深深叩首下去,额头重重触地,发出清晰的声响,姿态恭谨而顺从:

“臣,谢主隆恩!”

二人保持着叩拜的姿势,等待着皇帝进一步的示下。

然而,没等他们起身,崇安帝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目标明确地指向了林玉:

“林玉,”崇安帝端坐着,身体微微前倾,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牢牢锁定了她,“行刺之事,明面上到此为止。但暗中的追查……朕,就交由你来负责。”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千钧之力,“你可有信心办好?”

林玉闻言,身体微微一僵。她抬起头,瞪大了那双明亮的眼眸,带着明显的惊愕和不解,首首望向龙椅上那威严的身影:“陛下,臣……领旨,不敢有异议。只是……”她秀眉微蹙,语气充满了困惑,“为何……是臣?”她自问资历尚浅,入朝为官不过数月,朝中能臣干吏众多,这等涉及皇子、牵扯极可能深及宫闱的惊天大案,皇帝为何指名交给她一个女子、一个新人?

崇安帝似乎早料到她的疑问,深邃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这段时日,他确实见识过林玉的机敏、果敢以及在处理某些棘手事务时展现出的、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或迂腐文臣的独特能力。

他心中对她颇为赏识,甚至隐隐有一丝期待。

“正因你才入仕不久,”崇安帝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帝王特有的、洞悉人心的力量,“根基未深,面孔尚新。朝中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你尚未完全卷入其中。他人……对你知之甚少,甚至可能轻视于你。”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而这,恰恰是你最大的优势。防备心小,不易引起幕后之人的警惕。由你在暗中查访,如同暗夜潜行,远比那些目标显著的老臣更易接近真相。朕要的,是抽丝剥茧,悄无声息地将那人挖出来,你,可明白了?”

距离辰王营帐数里之外,专为接待北朔使团划出的营地边缘,一顶装饰着异域风格纹饰的宽敞帐篷内,气氛同样压抑,却弥漫着另一种阴鸷与不甘。

帐内点着几盏牛油灯,昏黄跳跃的火光将人影扭曲地投射在厚厚的毡壁上,空气中混合着皮革、牛羊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草原气息的香料味道。

巴赫烦躁地在铺着兽皮的地毯上来回踱步。

他猛地停下,一拳重重砸在中间那张矮几上,震得上面的铜壶和骨杯叮当作响。

他用带着浓重喉音的匈奴语,对着坐在一旁的女子抱怨道,声音里充满了戾气和挫败:

“他还真是命大!那样精心的布局,那样锋利的毒箭,都没能要了他的命!哼!我们真是……太小瞧他了!”

他面具后的眼睛闪烁着凶光,满是不甘。

被他抱怨的对象,正是此刻顶着一张“图兰乌雅”面孔的许敏。

她并未像巴赫那般暴怒,但湖水蓝的眼眸深处却凝聚着浓得化不开的疑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悸。

她捻着自己光滑的下颌,在帐篷内狭小的空间里不安地踱着步,眉头紧紧拧在一起,几乎在眉心刻出一道深深的沟壑,如同干涸的河床。

“很奇怪……”许敏停下脚步,声音低沉而沙哑,用的是匈奴语,但带着南诏特有的婉转尾音,“我那毒……源自南诏十万大山的深处,是我耗费数年心血,融合了七种罕见毒虫毒草的特性,自行创制而成。此毒入血即融,发作迅猛,中者如坠冰窟,气血逆行,寻常医者连症状都难以分辨清楚。按说……大周那些养尊处优的太医,绝无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开才对!”


    (http://www.wmfxsw.com/book/445712-1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